佛教
“处”是初期佛教的核心名相之一,目前研究尚不充分。通过文献回顾可知:学界对“处”的语义及义理内涵已形成诸多共识,但也有冲突,争议的核心在于它是否包含无为法。此外,初期佛教对“处”所作的施设具有怎样理论与实践的意义,也是亟需学界回答的问题
如果人们在近代中国哲学思想的脉络中读解近现代中国佛教思想史,则近现代中 国佛教的思想活动也就是近代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近代中国佛教思想活动 的解释和理解作方法论的省察,对于广义的中国哲学研究也就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思索的意义。本 文结合作者多年来研究近代佛教尤其是欧阳竟无先生佛教思想的经验,对此作了认真的探索
从佛教的创立开始到现在,可以说是经过了历史的洗涤,其中通过了解佛教戒律,师兄就可以看到关于佛教历史变迁的一个过程。 8世纪:鉴真和尚传来戒律。9世纪:根据最澄的圆顿戒主张而设立大乘戒坛,开辟了“无戒律之佛教”的道路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儒家、道家思想产生激荡,形成互斥互融的微妙关系,而丰富了自身的理论内涵。至明代形成了三教同源之说,以佛教的立场肯定儒道二家,并加以融摄。近代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及印顺长老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对于儒、道二家的看法亦有其判摄之道,而学界对人间佛教的关注,多集中在与儒家的关系,对于道家层面的讨论十分缺乏,道家思想对于人间佛教的实践及思想如何助其落实之可能,是值得深入的议题
中国文化报讯 (驻河南记者张莹莹)为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8月18日,以龙门石窟佛教文化艺术为主题的“龙门佛光——河南佛教艺术展”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正式登场。 本次展览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主办,龙门石窟研究院、河南博物院、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承办,河南省文物局协办。 展览以“胡风汉韵——南北朝时期”“盛世梵影——隋唐时期”两部分呈现,是一次全面阐释佛教文化东传变革历程、展现佛教艺术发展高峰时期独有魅力的文化盛宴
中国文化报讯 (驻河南记者张莹莹)为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8月18日,以龙门石窟佛教文化艺术为主题的“龙门佛光——河南佛教艺术展”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正式登场。 本次展览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主办,龙门石窟研究院、河南博物院、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承办,河南省文物局协办。 展览以“胡风汉韵——南北朝时期”“盛世梵影——隋唐时期”两部分呈现,是一次全面阐释佛教文化东传变革历程、展现佛教艺术发展高峰时期独有魅力的文化盛宴
灵山斋49斋(人死后第49日时举行的祭祀)仪式,是建立在佛教相信灵魂在人死后可以实现极乐往生(死后可在佛祖所在的极乐世界再次诞生)的意识基础上的。传说释迦牟尼曾聚集众徒,在灵鹫山上举办法会,讲解佛教教义。灵山斋在今天,有再现“灵山会”场面的重要意义
本届论坛以“交流互鉴、中道圆融”为主题,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人士、专家学者和其他社会知名人士共1000余名代表和嘉宾出席,参会国家和地区数量超过了历届论坛。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王作安在致辞中说,世界佛教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为世界各国佛教开展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佛教在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提供了重要舞台。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作为主办方之一,能为办好世界佛教论坛尽一份力量,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2017年1月11日 师父开示”不要将佛教视为一种表面单纯的宗教信仰” 从古至今,有无量文人雅士、及一般百姓,都是把佛教视为一种表面单纯的宗教信仰,或只视为一种社会慈善团体,或认为佛教只是在修人天福报而已,而不知佛教有高深的宇宙人生哲理,及圆满解决精神和生活需求的妙法,与永恒离苦得乐的解脱之道,甚至经常研究听闻佛法的佛弟子与一般社会人士,也只是把佛法当成一般的知识,而欢喜的彼此讨论谈笑,增广见闻罢了!却不知或懈怠或不信,而不勤修成就佛法中的殊胜法门,来圆满解决自己人生许多的疑难杂症、烦忧与轮回之苦难,同时又可以帮助利乐别人,只知人生短暂无常,苦海无边,却没有真实觉悟!也放不下那最后的执著!真是无奈呀!佛弟子共勉之!……20年的渡众感言!
佛教在线北京讯 2013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上午9时至11时,“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咒”共修,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活动在佛教在线([URL])福慧慈缘讲堂举办,数十位信众以及佛教在线部分员工参加了此次活动。 共修活动由佛教在线与台湾中华佛教居士会、台湾诺那华藏精舍共同发起,每月的第四个周日上午9时,同诵“宝箧印陀罗尼经、咒”,并邀请著名法师或大德居士为大家讲经说法
佛教是个源远流长,教派众多,思想分歧的宗教,因此,对“灵异”或“神通”的看法,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教派的佛教徒,有着很大的差异. 早期的印度佛教-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小乘佛教),原本是对印度婆罗门教之神本主义的反动,具明显的人文主义色彩,也因此采取禁止教徒显现“神通”的态度. 初期的印度大乘佛教,虽渐把佛,菩萨视为大力神祇,故开始赞叹佛,菩萨的“神通广大”;但基本上还是视“神通”为不得已的非常手段,不把它视为永恒的“实相”,而把它列入佛,菩萨的教化“方便”(技巧,手段)中. 晚期的印度佛教,尤其是密宗,由于大量吸收婆罗门教的思想,神祇和仪轨,再加上“方便为究竟”的教理,盖过了以“实相”为指导原则的教理,因此,高僧们显现“神通”成极为正常的作为. 而在中国,佛教的传入受到中国本土儒,道两家人士的强烈排斥,为说服这些人士和一般信徒,西域来的高僧往往以“神通”和医术,工技传教. 佛,道两派人士,显“神通”斗法的资料随处可得. 因此,中国佛教一开头就充满着“神通”的神秘色彩. 但也有许多实际的例子足以显示,中国佛教仍然保有批判“神通”的原始精神 本为试图从佛教的经,律,论,乃至高僧传,语录等文献,讨论佛教对“神通”或是“灵异”现象的基本态度. 并说明批判“神通”的理想,与容忍“神通”的现实间,亦即“实相”与“方便”间所以产生差距之因.
金刚是佛教的七宝之一,就如同名字一样,给人一种无坚不摧之意,一直被人们视为平安的象征,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寓意着一切邪恶的力量,常戴后可以使人一生平安,还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金刚是佛教的七宝之一,就如同名字一样,给人一种无坚不摧之意,一直被人们视为平安的象征,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寓意着一切邪恶的力量,常戴后可以使人一生平安。 长期佩戴金刚菩提的时候,由于与人体手腕局部经常摩擦或者晃动,这样可以形成很好的按摩效果,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的速度,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可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本书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探讨新加坡在15世纪前曾是佛教古国的可能性,并分别讨论了北传、南传、藏传与台湾汉传佛教在20世纪前后于新加坡弘扬的历史背景和传播沿革。历经整百年的随机调整,多支传统佛教已在这个移民社会的脉络下酝酿出多元化的本土色彩。20世纪末,狮城佛教更进行了一场入世化与城市化的巨大改革,对各自的传统特质进行现代化的推进,具有更强的现代城市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张力
藏密梵音是专为佛教爱好者打造的应用,能随时手机查看各种佛教经典,了解唐卡和佛像的历史发展,支持各种佛教音乐收听,是佛教爱好者的必备。 藏密梵音,是一个公益的非盈利性APP。面向广大僧俗信众,提供与藏传佛教相关的诵经祈福、佛堂供奉、唐卡观想、佛教音乐、上师讲经、佛缘文章等内容与服务
维也纳市立小学90多位师生1月10日参访维也纳佛光山,国际佛光会维也纳协会会长林玉娇、理事Thomas Fiedler带领大家参观接待大厅和玉佛宝殿,并与大家一起观赏了星云大师指导的德文版动画片“佛陀的一生”。 林玉娇生动活泼地向孩子介绍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理念,并请道场知怡法师介绍殿堂法器。学生回响热烈,觉得参观内容丰富、印象深刻;而老师们也认为人间佛教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值得深入学习
2017年5月16日,是佛光山开山五十周年纪念日;五十年前(1967),星云大师为了弘扬人间佛教而创建佛光山,五十年后的今天,人间佛教已在大师全面推动与弘化下,成为一门举世共尊,并且争相研究的显学。 今日人间佛教对世间带来的影响与贡献,诸如透过文化出版好书,带动全民阅读,期能建设“富而好礼”的书香社会;或是发起“百万人兴学”,结合佛教与社会力量,共同兴校办学,期为国家培育身心健全的下一代;乃至平时的养老育幼、抚孤恤弱、医疗义诊、急难救助等慈善救济之外,尤其经常举办各种艺文、学术、社教、共修、公益等活动,藉以传播慈悲善美的思想观念,希望唤起全人类的“自我觉醒”,共同实践“三好”、“四给”来创造“五和”的人间净土。
佛教世界的七大奇观 Seven Wonders of the Buddhist World BBC佛教纪录片《佛教世界七大奇迹 The Seven Wonders of the Buddhist World 2011》中,女主持人Bettany Hughes带领观众逐一参观佛教世界的七大寺院建筑(印度的摩诃菩提佛寺、尼泊尔的布特勒佛塔、斯里兰卡的佛牙寺、泰国的卧佛寺、柬埔寨的吴哥窟、中国香港的天坛大佛和美国洛杉矶的西来寺),在观赏佛教名胜的同时,请世界佛教研究专家介绍佛法的智慧以及佛教的修炼。 熟肉 百度网盘 佛教世界的七大奇观全1集下载 提取码: 3bd4 佛教世界的七大奇观 Seven Wonders of the Buddhist World下载帮助:
本讲座中,李钧杰教授梳理了部派佛教时期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和大众部对业的探讨,并系统地概述业的含义、性质、来源、类型、特色、功能与结果。 业,从佛教修行实践方面,是一个很基本核心的问题,而且还是佛教哲学、历史和文化的的重要载体。业跟生命体息息相关,一方面是沉沦的、柔软的,另一方面是亲近的、安住的
在原始佛教*的时候,大圣释迦牟尼世尊和他的弟子们,都是用我做吃饭的工具;每在日中一食的当儿,三五成群的比丘们都托着我去寻应供的所在。现在的南传佛教,还保存着原始佛教的遗风,而古老的中国佛教,现在除去了在登坛受戒的期中,用我钵多罗吃三顿饭以外,没有人再关心到我了。 无论是从佛教本身,还是从中国文化上去观察,佛教的从印度传入中国,都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对佛教而言,佛法入华不仅意味着它在东亚取得新立足点,和数以千百万计的新信徒;更重要的是在佛教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后,形成为一种新型的宗教,获得为这一地区人民更易接受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新的动力,达成新的成就
山东自古就是中国东方重镇,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佛教也很兴盛。佛教自东汉初年从古印度正式传入中国后,山东就成为佛教的重要活动区域,是中国最早出现佛教图像的地方之一。 山东佛教的快速传播归功于一位著名的僧人——朗公,公元351年,朗公在济南近郊建立了山东现存最早的一座寺院,即现在历城区柳埠神通寺
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马佛青)将于2014年8月23日至24日(星期六至星期日),于吉隆坡蕉赖孝恩馆,举办2014年佛教当代关怀研讨会,主题为《佛教的变异》。这次的讲师团分别来自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十四位著名佛教学者及评论员,所探讨的议题从佛教组织钱财管理的变异、本土化和现代化中的佛教变异、变异的[佛教]——新兴宗教,到当佛教遇上国族主义。 如有任何疑问或有关报名事宜,请联络马佛青秘书处:+603-7804 9154 / 9157或电邮:ybam@ybam.org.my
博览会主题为“走近佛教文化,启迪智慧人生”。期间将举办佛事用品展览、佛乐表演、佛教文化体验以及佛教文化高峰论坛等活动。届时还将邀请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佛教代表团参加
博览会主题为“走近佛教文化,启迪智慧人生”。期间将举办佛事用品展览、佛乐表演、佛教文化体验以及佛教文化高峰论坛等活动。届时还将邀请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佛教代表团参加
维也纳市立小学90多位师生1月10日参访维也纳佛光山,国际佛光会维也纳协会会长林玉娇、理事Thomas Fiedler带领大家参观接待大厅和玉佛宝殿,并与大家一起观赏了星云大师指导的德文版动画片“佛陀的一生”。 林玉娇生动活泼地向孩子介绍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理念,并请道场知怡法师介绍殿堂法器。学生回响热烈,觉得参观内容丰富、印象深刻;而老师们也认为人间佛教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值得深入学习
维也纳市立小学90多位师生1月10日参访维也纳佛光山,国际佛光会维也纳协会会长林玉娇、理事Thomas Fiedler带领大家参观接待大厅和玉佛宝殿,并与大家一起观赏了星云大师指导的德文版动画片“佛陀的一生”。 林玉娇生动活泼地向孩子介绍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理念,并请道场知怡法师介绍殿堂法器。学生回响热烈,觉得参观内容丰富、印象深刻;而老师们也认为人间佛教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值得深入学习
2019 年起,本学报连续二年获得授权,独家中译连载日本著名佛教学者横山纮一、蓑轮显量的著作。今年又获另一位日本重量级佛教学者末木文美士(1949-)授权,选译其大作之一《作为思想的近代佛教》(《思想としての近代仏教》)。这是该书2017 出版以来的首个中文翻译版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吃素就是不吃肉吗?从佛教的角度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吃素并不仅仅是不吃肉。 除了不吃鸡鸭鱼肉等荤腥类的食物,佛教戒律还规定葱、韭、薤、蒜和兴渠,也就是常说的“五辛”和“五荤”,佛弟子是不能食用的。 《首楞严经》里有这么一段经文:“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
中国文化报讯 (驻河南记者张莹莹)为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8月18日,以龙门石窟佛教文化艺术为主题的“龙门佛光——河南佛教艺术展”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正式登场。 本次展览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主办,龙门石窟研究院、河南博物院、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承办,河南省文物局协办。 展览以“胡风汉韵——南北朝时期”“盛世梵影——隋唐时期”两部分呈现,是一次全面阐释佛教文化东传变革历程、展现佛教艺术发展高峰时期独有魅力的文化盛宴
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为发扬佛陀人间佛教之精神,打造人间佛教研究、发展之交流平台,推动人间佛教与各知识领域及社会各界之对话。 本院荣誉教授、研究员认同人间佛教之理念,在公立大学或教育部立案之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担任副教授、教授,或国外大学、独立学院副教授、教授,或同等资格者及表现优异之学者,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具特殊表现者。 《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2009,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国佛教:亚洲佛教在西方社会传播与转型》(2014,人民出版社) 《信仰但不认同:当代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诠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佛教与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思维》(2003年,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201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国寺:在唐宋帝国的神圣与凡俗之间》(2004,巴蜀书社) 《东亚佛教视野下的华严思想研究》(2017,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禅学发微——以问题为中心的禅思想史研究》(2002,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2006,北京三联书店)
檀香佛学研究中心是国际佛教大学的前身。檀香佛学研究中心(Than Hsiang Buddhist Research Center)简称THBRC,成立于一九九二年,并与斯里兰卡佛教大学联办佛学学士及文凭课程。在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间,知名佛教学者卡汝那达沙教授前来此研究中心教授佛教课程,他观察到马来西亚是佛教各传统源流的交流地点,从而启发建立一所涵盖三大传统学府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