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个源远流长,教派众多,思想分歧的宗教,因此,对“灵异”或“神通”的看法,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教派的佛教徒,有着很大的差异.
早期的印度佛教-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小乘佛教),原本是对印度婆罗门教之神本主义的反动,具明显的人文主义色彩,也因此采取禁止教徒显现“神通”的态度. 初期的印度大乘佛教,虽渐把佛,菩萨视为大力神祇,故开始赞叹佛,菩萨的“神通广大”;但基本上还是视“神通”为不得已的非常手段,不把它视为永恒的“实相”,而把它列入佛,菩萨的教化“方便”(技巧,手段)中. 晚期的印度佛教,尤其是密宗,由于大量吸收婆罗门教的思想,神祇和仪轨,再加上“方便为究竟”的教理,盖过了以“实相”为指导原则的教理,因此,高僧们显现“神通”成极为正常的作为.
而在中国,佛教的传入受到中国本土儒,道两家人士的强烈排斥,为说服这些人士和一般信徒,西域来的高僧往往以“神通”和医术,工技传教. 佛,道两派人士,显“神通”斗法的资料随处可得. 因此,中国佛教一开头就充满着“神通”的神秘色彩. 但也有许多实际的例子足以显示,中国佛教仍然保有批判“神通”的原始精神
本为试图从佛教的经,律,论,乃至高僧传,语录等文献,讨论佛教对“神通”或是“灵异”现象的基本态度. 并说明批判“神通”的理想,与容忍“神通”的现实间,亦即“实相”与“方便”间所以产生差距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