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
第101-102条,共102条数据. 柴静 山西临汾人,1976年出生。曾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
引言人:梁奋程(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后) 讲 者:林东鹏(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 地 点:鹅湖人文书院(新北市中和区中正路797号三楼之二) 本文尝试从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一书分析他如何借由反思海德格之康德诠释而带入其关怀:关于中国哲学中“智的直觉”之问题。牟宗三极为赞同海德格把康德的知性主体活动解释为一种超越性统觉的“对象化”活动,也批判了康德把人的认知活动只囿于有限的表象性认知,牟认为在中国哲学中承认了人可有无限的认知活动,可达神知,神心。而海德格诠释现象学的康德理解中,对于想像力问题的讨论正可在康德哲学与牟氏中国哲学之间的搭起一座连系性的诠释桥梁,原因在于他所诠释的想像力涉及到一种先验的自我形构能力,即以图式化综合了纯粹直观和纯粹知性,是一种存有论综合,因而具有一种创造性的类无限心
如果人们在近代中国哲学思想的脉络中读解近现代中国佛教思想史,则近现代中 国佛教的思想活动也就是近代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近代中国佛教思想活动 的解释和理解作方法论的省察,对于广义的中国哲学研究也就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思索的意义。本 文结合作者多年来研究近代佛教尤其是欧阳竟无先生佛教思想的经验,对此作了认真的探索
“间柄”是和辻哲郎的人间伦理学中深受儒学影响的重要概念。他对间柄的反思始于孟子的五伦概念;故此,和辻似乎尝试重新诠释五伦。然而,与阳明学及二十世纪中国新儒家相反,和辻并不强调个人主体性;反之,在《人间伦理学》及《风土》里,和辻把个人主体还原成间柄,又将间柄归于佛教“空”的概念
孔圣堂立足香港80年,一向以传承中国文化及儒家学说为立堂目的,过去多年来,堂会均蒙中国文化及儒学大师如鲁迅、牟宗三、罗香林、苏文擢、饶宗颐、钱穆、唐君毅等主持讲演活动。进入廿一世纪,堂会锐意深化使命,与晋德基金合作,兴办具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菁英教育。 晋德学校是由孔圣堂建立的发展中的小学(1至5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