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
第101-102条,共102条数据. 柴静 山西临汾人,1976年出生。曾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
台湾“中央研究院”李明辉研究员《儒家与康德》课程选修公告(2017年秋季) 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一方面了解康德伦理学的要旨,另一方面从康德伦理学的视野来解读儒学的主要问题,并从这种思考中了解比较的视野对中国哲学研究的意义。 修读对象:思勉高研院、文史哲各系硕、博士生(限15人以内) 申请方式:对该课程感兴趣的研究生,请将“选修信息表”于2017年9月30日前,发送至:思勉高研院肖连奇老师,lqxiao@simian.ecnu.edu.cn。 李明辉,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2017年讲座教授,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
引言人:梁奋程(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后) 讲 者:林东鹏(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 地 点:鹅湖人文书院(新北市中和区中正路797号三楼之二) 本文尝试从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一书分析他如何借由反思海德格之康德诠释而带入其关怀:关于中国哲学中“智的直觉”之问题。牟宗三极为赞同海德格把康德的知性主体活动解释为一种超越性统觉的“对象化”活动,也批判了康德把人的认知活动只囿于有限的表象性认知,牟认为在中国哲学中承认了人可有无限的认知活动,可达神知,神心。而海德格诠释现象学的康德理解中,对于想像力问题的讨论正可在康德哲学与牟氏中国哲学之间的搭起一座连系性的诠释桥梁,原因在于他所诠释的想像力涉及到一种先验的自我形构能力,即以图式化综合了纯粹直观和纯粹知性,是一种存有论综合,因而具有一种创造性的类无限心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历史悠久。早于一九四九年,成员书院新亚书院创办哲学教育系。两年后,崇基学院成立,即开设人生哲学一课,并于一九六三年成立宗教知识及哲学学系,及后易名为哲学及宗教学系
8月5日,我院“坤舆哲学讲坛”邀请复旦大学杨泽波教授做了题为“不是经验主义,也不是先验主义——儒家生生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说明”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院长程志华教授主持,学院部分专业师生及校外专业学者共同聆听。 杨泽波教授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孟子哲学、牟宗三哲学思想的研究,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儒家生生伦理学的建构
如果人们在近代中国哲学思想的脉络中读解近现代中国佛教思想史,则近现代中 国佛教的思想活动也就是近代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近代中国佛教思想活动 的解释和理解作方法论的省察,对于广义的中国哲学研究也就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思索的意义。本 文结合作者多年来研究近代佛教尤其是欧阳竟无先生佛教思想的经验,对此作了认真的探索
“间柄”是和辻哲郎的人间伦理学中深受儒学影响的重要概念。他对间柄的反思始于孟子的五伦概念;故此,和辻似乎尝试重新诠释五伦。然而,与阳明学及二十世纪中国新儒家相反,和辻并不强调个人主体性;反之,在《人间伦理学》及《风土》里,和辻把个人主体还原成间柄,又将间柄归于佛教“空”的概念
牟宗三在其《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中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进行了详 细的评论与诠释,有关评论与诠释乃其后来《现象与物自身》之准备工作。 在《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中,牟宗三对康德的“超越的对象=X”、“智的 直觉”、“物自身”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特殊的诠释,甚至可说是带有东方色彩 的诠释;与此同时,由于他的诠释亦与西方学者的诠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遂产生出这样的问题:牟宗三的康德诠释(尤其是有关“智的直觉”以及“物 自身”概念之诠释)之意义,究竟是在于“表示康德最终所应表示者以及促 成东西哲学之应有对话”,抑或仅仅是在于“借用康德之哲学语言来诠释中 国哲学”?笔者在本文中,将尝试讨论有关问题。在处理牟宗三之康德诠释 的合法性问题后,我们亦进一步讨论牟宗三如何融摄康德哲学而建立其有关 “现象与物自身”之理論,并将此理論应用于儒家哲学的天道思想
孔圣堂立足香港80年,一向以传承中国文化及儒家学说为立堂目的,过去多年来,堂会均蒙中国文化及儒学大师如鲁迅、牟宗三、罗香林、苏文擢、饶宗颐、钱穆、唐君毅等主持讲演活动。进入廿一世纪,堂会锐意深化使命,与晋德基金合作,兴办具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菁英教育。 晋德学校是由孔圣堂建立的发展中的小学(1至5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