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审
关键字:司法院、司法改革会议、辩护人、辩护制度、法律扶助、检察官、事实审、续审制、法律审、合议制度、司法官训练所、法律扶助法、刑事诉讼制度、刑事法庭、检察体系、犯罪侦查、起诉卷证不并送制度、行速因制度、当事人进行主义、严谨证据法则、认定事实、合议制、事后审查审、严格法律审、并采上诉许可制、非常上诉制度 包含“司法院定位”、“司法行政权的分配与归属”、“强化辩护人之功能案”、“全面检讨公投辩护制度”、“人民对司法审判之参与”、“人民对民事事件得否合意选择法官”、“推行民事事件审理集中化,强化第一审之事实审功能,使第一审成为事实审审判中心”、“第二审采事后审或严格限制的续审制,第三审采严格法律审并采上诉许可制”、“除小额诉讼及简易诉讼程序外,第一审应采合议制”、“评议记录得于审判后阅览”、“判决书得否附具不同意见书”、“确立检察官之实质举证责任”、“配合采行当事人进行主义应有之配套措施”、“严谨证据法则具体方案”、“落实及强化交互诘问之要求”、“限制讯问被告及调查被告自白之时期”、“区分认定事实与量刑程序”、“除简易案件外,第一审应采取合议制”、“修正自诉制度,确定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诉讼制度”等。(《司法院公报》,第42卷第6期。)
(一)当事人对高等法院之第二审或第一审判决有不服者,得上诉于第三审法院。( 刑事诉讼法第三百七十六条所列各罪案件,经第二审判决者,不得上诉于第三审法院。) (二)被告之法定代理人或配偶得为被告利益独立上诉,第二审之代理人或辩护人得为被告利益上诉
(2007年1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41次会议通过) 为妥善化解行政争议,依法审查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及当事人申请撤诉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可以在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建议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二条 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原告申请撤诉,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准许: (一)申请撤诉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 (二)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超越或者放弃职权,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三)被告已经改变或者决定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并书面告知人民法院; 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的“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 (一)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主要事实和证据; (二)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规范依据且对定性产生影响; (三)撤销、部分撤销或者变更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处理结果
被告陈世峰杀人案件,不服台湾高等法院台中分院107年度上重更一字第1号判决,提起上诉,原审法院亦依职权迳送本院审判,本院于民国108年5月15日以108年度台上字第410号判决驳回上诉,已告确定。 第二审判决认定陈世峰患有精神官能性忧郁症、酒精依赖及睡眠障碍等精神疾病,与被害人萧国良为朋友关系,于104年11月8日傍晚6、7时许,因萧国良犯毁损等罪被判处拘役45日确定,将于翌(9)日到案执行,2人相约一同在彰化县社头乡(下称社头乡)老人会馆外凉亭处饮用小米酒。饮毕陈世峰先返回住处后,再于104年11月8日晚间7时49分许,沿社头乡忠孝一路往忠义路方向步行,并于晚间7时50分许行至萧国良位在社头乡旧社村南势巷6号住处,随后即基于杀人之犯意,持金属锐器(未扣案)砍杀萧国良之头部15处、左手10处、右手6处、左膝2处、右膝2处及左胸1处共36处,致萧国良受有数十处砍创、穿刺伤,因出血性休克而死亡等犯行事证明确,因而撤销第一审此部分之死刑判决,改判仍论以杀人罪,并处无期徒刑,褫夺公权终身
我国规定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那么在12个月后就需要撤销或变更取保候审。或者在取保候审的过程中有违法或违法取保候审规定的情形,也是要撤销或变更取保候审的。究竟撤销或变更取保候审的情形有哪些?以下是具体介绍
1、有权委托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收集提供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解,提起上诉,申请再审,申请执行。 2、经法院允许可以查阅、复制本案的有关材料和法律文书。 3、原告可以放弃或变更诉讼请求,被告有权提起反诉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应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1、维持原判。对认定事实清楚和适用法律正确、刑事案件量刑适当的原审有罪判决和正确的原审无罪判决,应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 2、直接改判
限制减刑犯罪的类型根据《刑法》规定: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人身危险性等情况,可以在作出裁判的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关于被限制减刑的死缓犯罪分子实际执行的刑期的规定:最低服刑时间,如缓期执行期满后被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将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如缓期执行期满后被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将不能少于二十年。也就是说,无论如何被限制减刑的死缓犯罪分子都要服满至少二十年的徒刑
本法中华民国一百零九年五月二十二日修正之条文施行后,对本法修正施行前公务员惩戒委员会之议决或裁判提起再审之诉,由惩戒法庭依修正施行后之程序审理。 前项再审之诉,不适用本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第九款之回避事由。 第一项再审之诉,其再审期间及再审事由依议决或原判决时之规定
上诉于判决前,得撤回之。案件经第三审法院发回原审法院,或发交与原审法院同级之他法院者,亦同。 刑事案件撤回第二审上诉,应于第二审裁判前为之,经第三审发回更审后 ,即不得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