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
2020年7月3日晚7:00-11:00,第16期“易道禅读书会”活动在学院315教室举行。本期读书会由谢增虎老师主持,采取学生先讲述,老师总结延伸的方式进行。李永亮博士和一、二年级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学佛如同攀登高山,不仅要知道方向、路径,最好还要有一位识路的向导,不然也要有具经验的同伴同行,才能安全且稳定地登上山顶,欣赏美丽风光。 了解佛法如同知道路径、方向,佛陀将真理内容及觉悟次第,都告诉了我们,经过祖师大德的集成,这些都记载在经论里。识路的向导如同有经验的师长,依著师长的教导,可以使我们修学的路走得正确、平安,而且还可以省却许多摸索的阶段,从“亲近善士”为四预流支首位的教说中,就可以知道他的重要性
2018年12月23日,在灵鹫山一年一度的华严闭关法会的关期当中,是下院金佛殿华严经柱装脏的日子,又适逢阿弥陀佛圣诞,有三位发心出家的信众,在圣山寺金佛殿里举行出家剃度仪式。 出家就是离尘脱俗来求解脱、断烦恼。在剃度时的三刀:誓修一切善、誓断一切恶、誓度一切众,这就是我们出家的使命,也就是“断恶、修善、誓度一切众”,就是要能够奉献与服务,也能够把佛法传递给所有的众生,让众生有机会能够听法,听法则能修证佛法,才能断烦恼
回顾中国两千年的佛教历史,我们会发觉中国佛教在这两千年当中,出现了很多祖师大德;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大乘思想得以在中国发扬光大,这当中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什么呢?就是宗派的建立。 祖师们把整个大乘的经典,根据它的内容性质,分成了大乘八个宗派,让一个初学者,能够很快进入佛法内涵,减少很多摸索的时间,因为佛法实在包含太广,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佛教大藏经就有一百多册,用一辈子的时间,也学不懂,学不完。 祖师们为了方便众生入门,就把它分成了大乘八宗,让每个人依照自己的根性,选择相应的法门,这样修行才容易上路
当我们具备了世俗菩提心的意乐或基础之后,就可以下手修学止观了。因此,学习地图的主要阶段里,道次第和修心后面放的就是止观。止观,指的是道次第之后的内容,也就是《广论》和《略论》的止观
谛闲法师是近代天台宗的泰斗,著作众多。本书主要收集了他的《大乘止观述记》、《教观纲宗讲义》、《始终心要略解》三部书。 《大乘止观法门》为南朝陈代慧思大师所著,以如来藏缘起思想为基础,阐述了大乘止观的学理及修行方法,对后世天台宗及禅宗都有极大的影响
问一: 教授师您好!其实我心里非常感恩,有您们解答我们佛法上及生活上各式各样的问题。因为佛法而使我内心不会空虚,感觉比较踏实,每一次您为我解答的疑问,都使我受益良多,让我感觉正法尚在,所以我要好好的利用此生,好好修养自己,让自己的习气慢慢减轻,至少不要在烦恼中间过日子。 教授师您好!其实我心里非常感恩,有您们解答我们佛法上及生活上各式各样的问题
一九八八及八九年,创古仁波切接受美国那洛巴佛学院的邀请,针对莲华戒菩萨所造的《中观学派修道次第论》上卷及中卷做了系列的弘法开示。仁波切以清晰的言词、简单的比喻,将修行次第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从慈悲心、菩提心的启动,到空性的见道过程,以及透过修行六波罗蜜,逐次登十地菩萨的次第,最后成就佛果。他不但融入各学派的见解,同时还有个人修持的经验;不论是初学者还是修行多年的行者,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止和观本身,都是一种“心的工具”。止,它是一种让心平静、不散乱的功夫;观,则是分析观察的力量。这两项“工具”在手,无论修什么法,都会很得力,能快速生起应有的证量
自然的呼吸就像冲浪板滑过生命的波浪,滑过生命的波峰和波谷。在海洋的水波上冲浪是一种娱乐的活动,而在自然的呼吸里冲浪,则是生活中一项平常又神圣的活动。 当处在一呼一吸的和谐中,我们享受了生命的清净、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