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
在《大悲心陀罗尼经》的最后曾提到,大悲心陀罗尼咒,也就是〈大悲咒〉,能大利益三界众生,什么是“大利益”?要怎么区别界定“利益”的大小? 这一集将为您说明“利益”如何区分大小、其功德又有何不同,敬请收看。 什么是《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是怎样的一部经典?为什么有这部经典的出现?《大悲心陀罗尼经》就是在介绍整个大悲咒,您要如何持大悲咒?观世音菩萨在什么因缘下宣说?大悲咒有什么作用?对出(入)世间功德有哪些?还有种种大悲咒的体相用,都在这部经典里面,介绍非常清楚。 《大悲心陀罗尼经》具足人法喻的经典,且听恒传法师一一解说《大悲心陀罗尼经》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隋文帝前期主张调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张朴实文学,反对南朝艳丽的文学思想。他提倡儒学,把儒家学说提升到治国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励劝学行礼
回顾中国两千年的佛教历史,我们会发觉中国佛教在这两千年当中,出现了很多祖师大德;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大乘思想得以在中国发扬光大,这当中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什么呢?就是宗派的建立。 祖师们把整个大乘的经典,根据它的内容性质,分成了大乘八个宗派,让一个初学者,能够很快进入佛法内涵,减少很多摸索的时间,因为佛法实在包含太广,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佛教大藏经就有一百多册,用一辈子的时间,也学不懂,学不完。 祖师们为了方便众生入门,就把它分成了大乘八宗,让每个人依照自己的根性,选择相应的法门,这样修行才容易上路
影响力-自信领导、影响力-打造自己的可信品牌、影响力-影响的力量-让涟漪产生、沟通力-良好沟通的准备、沟通力-表达的艺术、沟通了-非语言讯息的沟通、沟通力-冲突中的有效沟通、卓越力-专家与卓越、卓越力-看见团队、卓越自己、卓越力-开放态度与卓越、卓越力-勇于学习、不断更新 与成功有约1—主动积极,以终为始、与成功有约2—要事第一,双赢思维、与成功有约3—知己知彼、与成功有约4—不断更新,成为表率、人生的修炼—价值领导、恒毅力-刻意练习与天赋的迷思、专注的力量-心的健身房,有舍有得、执行力-找到自己的动力与纪律、第五项修炼 (1)-系统思考、第五项修炼 (2)心智模式-主张与探寻、第五项修炼 (3)深度会谈 通往快乐与安定之路—正念觉察、使命、认识AQ—逆境商数的自我发现之旅、工作AQ—如何增进逆境商数?、AQ教练—逆境心法教练、关于EQ—情商还是情伤、EQ教练—与情绪共处、反思—自我领导的礼物、止观聆听—如何有觉察的聆听、激励、赞美与肯定—正向沟通、有觉察的回馈—面对勇敢的自己
简历: 政治大学教育学硕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在大学任教多年,曾任教育部训育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心理咨询与教学研究三十余年,获颁教育部辅导工作优良贡献奖。安度难关:走出低迷的谷底登上亮丽的高峰 过好每一天:拒绝烦恼拥抱生活(新版) 唯识学是解析识的变化和修行步骤的佛教心理学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隋文帝前期主张调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张朴实文学,反对南朝艳丽的文学思想。他提倡儒学,把儒家学说提升到治国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励劝学行礼
印光大师为什么强调“十念记数”?这种“十念记数法”就是针对意根来施设的。给意根派个任务,让它记数。在念一句名号的时候,心里记一,念一句名号,心里记二,你一边听一边记数
一九八八及八九年,创古仁波切接受美国那洛巴佛学院的邀请,针对莲华戒菩萨所造的《中观学派修道次第论》上卷及中卷做了系列的弘法开示。仁波切以清晰的言词、简单的比喻,将修行次第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从慈悲心、菩提心的启动,到空性的见道过程,以及透过修行六波罗蜜,逐次登十地菩萨的次第,最后成就佛果。他不但融入各学派的见解,同时还有个人修持的经验;不论是初学者还是修行多年的行者,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隋文帝前期主张调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张朴实文学,反对南朝艳丽的文学思想。他提倡儒学,把儒家学说提升到治国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励劝学行礼
回顾中国两千年的佛教历史,我们会发觉中国佛教在这两千年当中,出现了很多祖师大德;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大乘思想得以在中国发扬光大,这当中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什么呢?就是宗派的建立。 祖师们把整个大乘的经典,根据它的内容性质,分成了大乘八个宗派,让一个初学者,能够很快进入佛法内涵,减少很多摸索的时间,因为佛法实在包含太广,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佛教大藏经就有一百多册,用一辈子的时间,也学不懂,学不完。 祖师们为了方便众生入门,就把它分成了大乘八宗,让每个人依照自己的根性,选择相应的法门,这样修行才容易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