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论
禅宗的见地、功夫次第及用功方法(第一讲):《六祖坛经》导读01 祖师语录能够激活我们所学经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活泼泼的体验。 《楞严经》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 《大乘起信论》对汉传佛教的发展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公元1979年出生,9岁至11岁之间学习了藏文、汉语以及数学等。之后隔年出家,于寺庙学习法事仪轨等知识。1999年进入印度宗萨佛学院学习十八部经论的根本颂和注释
每月大行:个人定期捐款每月新台币200元,连续30个月;或单笔捐款新台币陆仟元者。 叁年大行:三年内分期累计或单笔捐款满新台币叁万元以上,将个人芳名登录于寺,勒名留念。 香光山寺运用文字、语音、影像、图片,将佛法以多媒体影音、各种活动形式呈现,希望让现代人更容易接近佛法
惠空法师,于大学期间接触佛法并担任师大佛学社社长,出家以来长期投入僧伽教育及青年学佛工作,民76年出任圆光佛学院及佛研所教务长。此后陆续在多所佛学院、佛研所授课,并创办慈善佛学院、慈光禅学院、慈光禅学研究所。 法师长于经论解读,如成唯识论、俱舍论、瑜伽师地论、中论、楞严经、摄大乘论、大乘起信论等,皆能自学并宣讲
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的相,是业力变现的。相的好丑,就是善恶业的现前。俗话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我们现在所经验的苦乐感受,都是前世、前前世、乃至无量世以前,所作过的善、恶之业的果报。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也都是各种“业”作用的结果。 以上是通过引证经论,来成立“因果不虚”这种观点的;就算是借助于理智方面的逻辑思维,来进行分析推度,因果也一定是真实不虚、确凿无疑的
上一回,我们提到禅定在佛教中的重要性,以及经论实践成为个人经验的断层。 那么、究竟如何能够知道哪一个宗派经验的“禅定”才是正确的呢? ・唯佛了义:佛陀离世后无有纯粹的法教? 我们唯一能够保证的一件事情是: 佛陀在世时,他与他的那些已经开悟的弟子所经验到的,都是一样的东西。 那是绝对可信的,然而后面的宗派发展思想到底对不对,这就很难去推断
佛法是可以圆满觉悟的道理和方法。 我佛世尊就是曾经圆满觉悟了的圣者。 佛陀的教法正是开示圆满觉悟的道理和方法
1. 南北朝时发源于北方“地论宗”依《十地经论》兼取《楞伽经》建立以第八识为真识的唯识学说;在南方真谛传译世亲无著诸多论著,依真谛所译《摄大乘论》兼取真谛所译《决定藏论》“摄论宗”渐蔚风气,主张设第九识为觉悟动力来源。请分析“地论宗”与“摄论宗”两派唯识学说对于“真识”看法不同之处在哪里? 3. 圆测解说唯识学说根本经典《解深密经》时描述到真谛依《决定经论》立九识之学,针对第八识与第九识皆有独特之分析。第八识“阿梨耶”在真谛解释下分别有“解性”、“果报”与“染污”三特性;第九真如识“阿摩罗”则有“所缘”与“能缘”两面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佛教经论《大智度论》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