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北朝时发源于北方“地论宗”依《十地经论》兼取《楞伽经》建立以第八识为真识的唯识学说;在南方真谛传译世亲无著诸多论著,依真谛所译《摄大乘论》兼取真谛所译《决定藏论》“摄论宗”渐蔚风气,主张设第九识为觉悟动力来源。请分析“地论宗”与“摄论宗”两派唯识学说对于“真识”看法不同之处在哪里?

3. 圆测解说唯识学说根本经典《解深密经》时描述到真谛依《决定经论》立九识之学,针对第八识与第九识皆有独特之分析。第八识“阿梨耶”在真谛解释下分别有“解性”、“果报”与“染污”三特性;第九真如识“阿摩罗”则有“所缘”与“能缘”两面。请分别解释:

c. 为何第八识已有“解性”特质,仍需另立第九识?

d. 依照般若、唯识体系,真如必须是透过超越能所二元对立之习性才能显现之主体真义,依圆测所说真谛仍将另立之第九识真如识分作能所二边,会不会有复落二边之疑虑?

a. 既是往两个不同方向倾斜之“众生心”活动,为何各自又能“总摄一切法”?

b. 劳思光(288)指出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乃相依而立两门故各自皆可总摄一切法,因而有别于《成唯识论》种子说当中“有漏种”与“无漏种”区别之“真心论”。你怎么理解劳思光此处指出的差异?此差异对“起信论”理路与“成论”理路立宗基础的意义又为何呢?

5. 《大乘起信论》论“心真如”时说“不生不灭”,论“心生灭”时说“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或者“非一非异”。劳思光(291)认为“和合”或“非一非异”必须紧扣主体性说,其理始明。你如何理解劳思光此说?你又如何评论此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