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现代通识教育开始于台湾大学。出任台大校长的虞兆中认为,现代大学和传统儒家教育观一脉相承,学生人格养成应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于是1982年在台大成立“通才教育工作小组”负责规划通识教育课程,次年在台大开设“社会科学大意”和“自然科学大意”两门课程,再一年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比较文化”、“社会与哲学分析”、“数学与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等五类通识领域增设多门课程。随后,台湾各大学相继推出通识教育课程。中华民国教育部乃于1984年发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 通识课程具有科目多样性的特点,。虽然不同大学的通识教育目的存在差异,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扩展学生知识视野,令学生理解不同知识领域的方法,是通识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学生能够通过对通识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以下三个主要影响:(1)加深对社会、国家、世界和环境的触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2)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看事物的角度(3)联系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提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通过通识选课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化需求,例如根据学习兴趣、上课时间、任课老师以及学习进程等各方面的需求,选择自身认为适合自己的课程。通识课程的自选使得学生的自由空间更大并且学习效率明显提升。 中国大陆自2000年以来,也出现了针对具体大学学生对通识教育认知所进行的调查,这些调查不限于提问学生对通识教育目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认识,还包括了学生对通识教育是什么、通识教育是否重要、学生选课因素等情况的了解。 冯惠敏、曾德军设计了“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调查问卷”,在全校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主要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覆盖了全校23个学院的近九十个专业的一千四百余人。根据调查结果,学生选修通识课程考虑的几个主要因素依次为兴趣(41.5%)、补充知识结构(24.3%)、轻松获取学分(15.9%)、时间安排(9.1%)、其他(9.2%)。通识课程教师的教学态度是认真负责的,得到了72.3%的学生的肯定,其教学方法也有69.5%的同学表示满意。 陈小红就汕头大学本科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5%的学生自述对通识教育“没有一点认识”,认为“稍微知道”的占65%,他们的认识就是“除专业课外的增加知识的课程”,其中还有4%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课就是两课等全校公共必修课。学生们对通识教育特性的描述出现最多的,是覆盖面广(65%)、自由轻松(43%)、符合学生需要和兴趣(43%)、实用(42%)、不要太深太难(34%)、与专业有关(12%)。也有个别学生回答“不知道有什么特性”。对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有77%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识教育“重要”,6%的学生认为“重要但没有专业课重要”,11%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不是很重要”,只有6%的学生认为“不重要”。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兴趣是学生进行通识课程选择的主要因素。然而多数高校在选课制度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选课方式不完善、选课指导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从选课指导这以环节入手,来改善选课制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选课指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特别是新生,由于对课程了解不深,因此很容易出现盲目选课现象。部分学生了为了选择简单易学的知识而不顾自身发展,随意性的选课对教学品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脱离了选课制实行的初衷。本研究使用了基于神经网络协同过滤的推荐系统。 资料采撷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资料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资讯和知识的过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集成了许多学科中成熟的工具和技术,包括统计学、数据库技术、机器学习、模型识别、人工智能等。个性化推荐是资料采撷中一项非常有用的技术,它是20 世纪90 年代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近些年有了迅速的发展得益于Web2.0技术的成熟。有了这个技术,使用者不再是被动的获取资讯,而是成为获取资讯这个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 本研究所使用的基于神经网络协同过滤的推荐系统,能从历史选课资料中隐藏的、有用的知识,作为指导学生选课的依据,在高校通识选课系统中融入该算法可 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与自身发展最为贴近的课程、学习量及任课教师,个性化选课推荐系统的运用使得高校选课机制更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