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
读诵华严经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感应,我们读诵的遍数越多,给我们带来的感应就会越多,所以我们大家要经常去读诵华严经,这样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华严经的感应,并且还能够使我们收获到很多的好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读诵华严经三遍的感应吧。 一、受持朗然通达: 僧人辩才依止裕法师学《华严经》,很长时间但仍然没有开悟成就
心本身也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 心一会儿觉知自己,心一会儿跑去想; 心一会儿觉知自己,心一会儿跑去看; 我们始终以“心”作自己的核心, 房子是外在的事物,(不是心); 我们就会有次第地看到世间是“空”。 能让心抵达第一层次的“空”, 这是以禅定的力量而“空”
在佛龛摆放的方位,不该该离门口太近了,不能一进门就看到佛像,有人以为,把佛像摆放在自己的门口,那么邪祟之物就不敢来我家了,这种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咱们学佛不是说要把自己学的神奥秘秘的,咱们学习的是佛的才智,是佛家救世渡人的才智之地点。 由于佛是醒悟者,咱们供养佛陀也是为了时间提示咱们要学习佛的慈善之心,有着"见贤思齐焉"的意思,而不是觉得在家里供养了佛像,就能够在今后的日子里,万事大吉了,这样想一开端便是不对的。所以说,佛像应该摆放在对着大门的方向,而不是接近大门,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我们需让心宁静、让心休息时, 有时紧盯、苦闷,一直卡在那种状态中, 禅坐处在昏昏沈沈,或是苦闷的(状态), 心不会无缘无故生起觉性、禅定与智慧的, 但真正能走出一条路的人却稀少。 如果心的工作越多,能量就越消耗。 没有让心宁静、没有让心具有力量, 我们必须有觉性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
六祖坛经是非常值得念诵修行的,很多人都在念诵修行六祖坛经,我们平时修行六祖坛经的时候可以看一看六祖坛经的讲解,这对我们修行六祖坛经是有很多的帮助的。六祖坛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有多方面的佛教思想。但其主要弘扬的思想也较突出,即侧重强调一些大乘佛教的基本观念
谓若苾刍。已能离诸欲不善法。有寻有伺
其实,持佛咒同读经、念佛都是同一个道理,心念集中时必心物一元,持诵越久,效验越强。任何人只要专心反复诵持同一个佛咒,可得咒力的加持(也就是一种能量场、信息场的激活和相应)。如此,便可以统一身心,从万念转成一念,再从这一念到无念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
问:请问师父:有神通不一定代表开悟明心见性,但如果开悟明心见性了,就一定有神通吗?怎样做到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是否就是见相不着相,还是要经过长期修习禅定,打坐明心见性了才能做到? 答:有神通不一定代表开悟明心见性,如神仙天人妖魔鬼怪都有所谓的神通,但没有漏尽通,所以神通不能代表见性开悟。开悟见性的人一定是先得漏尽通(见思烦恼和一分无明烦恼都断除了),功夫不深的人不一定会有其它神通(如天眼、天耳等通)。安住于定境就可以做到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菩提心不由禅定中来,不由智慧中来,而是从大悲心来。菩提行愿无一不以大悲为首。 所以《大智度论》卷20〈1 序品〉云:“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