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这一章与六祖大师初亲近五祖座下,神秀大师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大师即作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深浅程度不一样。

卧轮禅师与六祖惠能大师的两个偈子,就是两种心境,对于“道”、对于菩提自性,有不同的看法。什么叫作“道”?在佛法当中,有大乘、小乘,有顿悟、有渐修,对于“道”的解释也有深、有浅。修行学佛,最重要的就是知见,知见正了,就能得解脱,如六祖大师所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的教义是正见,究竟什么是正见呢?佛法是以戒为根本;没有戒,就没有正见了。有些人认为持戒是一种约束,要吃就吃,要喝就喝,所以喝酒吃肉,认为这才是自在;甚至说自己喝酒是为了度喝酒的人;如果不喝酒,谁来度喝酒的人?认为自己的观念很好、是大慈悲。但是就佛法的正知见来看,持戒可以得解脱,而不是约束;喝酒反而令神智不清,易生毁犯而堕落。所以,现代社会许多人连事上的正见都不清楚,何况是理上的正见?我们研究这一章,也能生起正见。有了正知正见,就能契入菩提心。

什么是正见?第一,以佛经为根据,以佛心为己心,以佛言为己言,以佛行为己行,这就是正见;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这就是正见。最低限度要诵经持咒、修善去恶、修六波罗蜜,无论开悟与否,都必须要有这种知见。佛法讲诸法缘起、缘起性空,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能够相信这些道理,这也是正见。这些是前方便。真正的正见,就要开悟,悟到当下这念心,这个就是更进一步了,不但在事上了解,而且从事到理,都能契悟。这一章就是讲正知正见,在理上讲,完全是指这念心。如果对这个道理一知半解,执著这个理,看到人家在事上用功就觉得不究竟,也是不圆融。

例如,打坐的人看到别人不打坐,就认为别人不修禅定;不打坐的人看到人家打坐,就认为:“道不在坐卧,打坐是执著。”彼此互相毁谤。什么原因?就是事理没有通达、没有圆融,只是学了一些口头禅。假使真正契悟了道,道虽然没有行住坐卧,可是也不离开行住坐卧。以打坐为例,要不打妄想、不落昏沉,必须下一番功夫;假使不打坐,就不容易办到。所以,打坐是一个助缘、是一个方便。等到明白这念心了,即使不打坐,这念心也不散乱、不颠倒;即使不打坐,这念心也是善念、无念,经常都在定当中。达到这个境界,道就是不关行住坐卧;虽然不关行住坐卧,可是也不离开行住坐卧。打坐一点也没有妨碍,不但没有妨碍,而且还更增胜,这样就是圆融。假使不了解这些道理,就执著一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