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缚
并且不为物欲所系缚的人,就是证得不还果的人。(偈 218) 一位年老比丘的弟子有一次问他,是否已经证得阿罗汉果。年老比丘虽然已经证得三果,但沉默不语,因为他曾经下定决心,在证得阿罗汉果之前,决口不说他的修行境界
在部派的思想中,“断惑论”是非常不容易理解的主题。本稿试着从有部的烦恼架构,“有随眠心”和断惑方法等,探究有部的断惑理论。 内文先讨论有部对于“烦恼”和“随眠”的基本立场;进而说明“随眠是诸有本”的原由和三界五部九十八随眠的架构
10月5日上午8:30,三宝楼内,受戒的营员和义工们怀着虔诚心、恭敬心,以香、花、灯迎请上普下仁大和尚,为大众传授八关斋戒。 普仁大和尚首先为大众做了开示。佛法修行有戒、定、慧三学,在静修营的七天中,安排了主题讲座、禅修、受戒等活动
八个识都有慧心所,第八识的慧心所先不谈,前七识的慧心所中,第七识意根的慧心所最重要,在修证中最关键,祂代表着一个众生的根本智慧程度。因为意根决定着六识的出生和运转,决定着六识的一切身口意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六识的智慧,前六识是受制于意根的,所以意根的智慧起决定的作用,关乎着众生的生死存亡,以及是解脱还是生死系缚。 如果意根没有智慧,六识再有智慧也无济于事,六识造作的业行由意根做主宰,有什么样的业种由意根的心行来决定,未来世有什么样的业果报由意根的心行来决定,后世是生死轮回还是解脱成佛由意根的心行来决定
佛教经过两千四百多的流传,形成不同的的宗派。普天之下的佛弟子将如何选择要修习的佛法呢? 佛陀告诉我们: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解决我们生死轮回的问题。 随佛长老由浅入深地讲述生死业报与因果业报之间的差别,让我们了解生死轮回业报在哪里?并如何解决生死轮回? 解决生死轮回,首先需要了解生死轮回如何起?为什么会有这一生五阴的生死轮回?对五阴集、灭不如实知,不了解五阴是因缘所生,就会对五阴有贪爱与系缚
★ 然有部教学之修证论中认为,于四善根位观四谛,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合计则为十六行相,称为四谛十六行相。即: n 观苦谛有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即一切万法无恒存性,为苦、为假相之存在,且无实体性; n 观集谛有因、集、生、缘四行相,即爱执为苦之因,其集聚苦而为苦生起之助缘; n 观灭谛有灭、静、妙、离四行相,谓苦灭之理想境界即灭系缚、静烦恼、殊妙境、离灾祸; n 观道谛有道、如、行、出四行相,谓至苦灭之圣道,为圣者实践之正道,合于正理,趋向理想境,而超出迷妄之生存。 ★ 真实三宝善逝三根本,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直至菩提永皈依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戊戌变法前后,他就呼吁人们学佛、信佛,到了晚年,他对佛学的研究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一九二二年开始,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国学院任教期间,开始对佛学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对佛教的源头、佛教的传入、佛教的演变等诸多问题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且指出佛家所讲的法“就是心理学”
六祖坛经是一部特殊的佛学经典,因为六祖坛经可以适应每个时代,也可以给每个时代带来不一样的的影响和改变,同时六祖坛经对各个领域都有影响,并且修行六祖坛经还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智慧。那么六祖坛经对于现代社会有哪些价值呢? 引导人们了解认识的局限性,正确地认识事物。 《坛经}强调佛教中“无分别”等观念,这表明作者意识到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局限性,意识到人的一般认识不可能完全把握事物的本质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