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位
“莲花童子”头戴五佛宝冠(法王冠),右手说法印,左手持莲印,金刚跏趺端坐于大白莲花法座之上,面带微笑,法相庄严,身放百宝光明。 莲生法王卢胜彦宝贵法语开示───莲花童子的来历及修法要诀 : “莲花童子”本身的来历是第十三地的佛,金刚界和胎藏界两个曼陀罗的主尊───大日如来;与“大日如来”在一起的就是“佛眼佛母”,“佛眼佛母”的双眼化为 “摩诃双莲池”。“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尊,“莲花童子”是摩诃双莲池的主尊
家里一定要打扫干净,一定要保持整洁。家不像个家,一点也不规整,乱糟糟的,也会让别人起烦恼。诸法的本性是不垢不净的,我们看着脏乱,这就是我们的业障烦恼
很多的师兄在修行心经的过程中,都会去认真的体会其中的含义是什么,当师兄能够用心的去体会的时候,师兄就是能够知道如何去解决自己的烦恼。如果师兄一直不太清楚佛教心经解释是什么,那么师兄就是可以去简单的了解心经全文译文,这样对心经的体会也会更加的好。 心经全文解释: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无量寿经的内容是对空的多角度做出的解释,也是一部引导我们能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佛学经典,而且无量寿经的思想也是对般若的智慧做出的解答,同时无量寿经还是般若智慧精华的集合体,如果我们领悟了无量寿经,就可以理解大部分佛学。 无量寿经的详细资料解释: 即无上的菩提果位,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故名为《无量寿经》。此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从前印度有一位修得五种神通的梵志, 人人都称他为“五通梵志”,他很善于说法, 有一天阎罗王听法后,却在一旁哭泣, 梵志就过去安慰他,并且问他为什么在哭? 阎罗王说: “法师!您虽然善说法要,但是尚未得到漏尽通,生死还未了,几天之后,就会和我一样堕到地狱道来。” 梵志听了大惊,请求阎罗王告诉他如何才能解脱,阎罗王说: “我也没办法,但是您可以去请教释迦牟尼佛,他可以救您。” 于是梵志拿了两瓶花来供佛,佛陀看见他一进来,便说: 于是他放下右手拿的花,佛陀又说: 他又放下左手的花,佛陀再次说: 梵志很纳闷不解地说: “我已两手空空了,为什么您还叫我放下呢?” 佛陀说: “我并不是要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要你将你的六根、六尘、六识,全都放下
佛像绘画最重要的因素是头光和背光,在佛像绘画中,佛陀、菩萨、圣者的头顶和身后,都笼罩着一道辉煌的灵光圈。由于头光和背光是表现佛像果位的,所以对头光和背光的处理,十分重视,有多种式样。 佛教的最高境界是“成佛”,而觉悟的本质便是光明朗照
佛像,是佛陀塑像的简称,是佛教中不可或缺的圣像,为佛教信徒供奉礼拜所用。佛陀是指觉悟的人,表示智慧和功德都达到*高、*圆满的境界,在佛界中果位*高,是大乘佛教追求的**目标。 佛像雕塑是雕刻艺术种类的其中一种,也是流传时间*长的一种
心经定制养心安神,驱魔僻邪保平安,可挂置于卧室。当然,坏事做多了挂什么都没有用。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
自性住佛性”及“至德果佛性”与“根本无明” “菩提自性”是因是果,非因非果,是缘非缘,毕竟空性,犹如虚空,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非一非二,清净无染,与万法同体,无有二相,即所谓“绝对不二之实相”,如此“妙有佛性”有情众生本是具足,即“自性弥陀”也。 “至德果佛性”者,即“佛果佛性”也,亦可称为“法身佛性”,经由“引出佛性”阶段之修行,十度万行圆满而成就佛道。其体性为空,圆满报身即其妙有之相,此时 万德庄严成就一切种智,妙用无穷,通达无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