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
问:昙鸾大师说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是很好的吧? 常敏法师:是啊,信心念佛,无论是谁,都会不逆不违地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被阿弥陀佛愿力牵引,轻而易举往生净土。只是众生为三毒烦恼所执,以致沉沦五恶之海,不信阿弥陀佛他力的愿心,所以才会有所谓易往而无人的说法。为什么不把世事摆在一边,努力去追求听闻阿弥陀佛本愿大道的功德呢?难道不知获得永劫不朽生命,即可体味无量寿之乐吗?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但是因为修行者的根基不同,因而所采取的方法也不同,所以叫八万四千法门。我们现在就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选择了大圆满法和净土法两个法门,都是求往生的方法--大圆满法是即身成佛的方法、活着往生的方法;净土法(往生法)是临终往生的方法。 第一,即身成佛的大圆满法
所谓无分别和有分别,就是无分别者称为觉者,有分别者称为凡夫。 佛家里有一句话:“众生无非是苦”。这句话中“苦”的由来在于什么?在于分别,因为你心随物转嘛,那就会有苦乐
有和尚问投子大同禅师:“铸像未成,身在什么处?”佛像尚未铸成的时候,这尊佛在什么地方?大同禅师答:“莫造作。”意思是不是说,设计、雕琢、铸造都是多余的,佛本就存在而且无所不在? 佛在心中、佛在印度、佛在佛国、佛在佛龛里……这些都是错的!佛是“觉”的意思,佛是慈悲和智慧皆圆满的意思,佛是无私的意思。能产生佛的功能就是佛,否则根本不是佛
金刚经心经口诀也是需要让我们去了解的,只有让我们对经文有好的认知,才会让我们对经文有所好感,也是能使我们一直保持心中所念,让我们能够一直坚持心中所想。 金刚经原文所讲述的,是般若智慧的实体;心经讲述的,是完全深入地运用般若智慧后的真实感受,是指明运行般若的结果。 般若是手段是方法是因,四大皆空见真心是果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详解,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是什么意思,本文将为您解答。《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凡夫通常处于无明状态,迷失真性,追逐妄心,随妄心流转,不知舍妄归真。所以,我们还要修行。 我们平常经常听到这一类的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等
“云何**?四大造色,凡夫不见无我,众生生颠倒想,见男女想、上下色想,[2]是色可爱是色可恶,因是颠倒见男女相故,令贪欲未生便生、生已增长, 难道古代译师,会如此翻译,如此断句。众生两字,当属多余,四大造色,亦成孤立,读诵更不通利。 下句,“因是颠倒见男女相故,令贪欲未生便生、生已增长”,如此断句,因果颠倒,读诵窒息
在娑婆世界很难十全十美,你有这一部分如意安乐的果报,你就有另外一分不如意。你看,福报很大,你身体就不好;你身体很健康,你就是为了衣食而奔忙。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果报体叫业报身,是业力所招感的身心
摘要:对《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的系统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富,然目前之研究仍多只重于从“藏”而非“如来”的视角来解读。新近的研究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一定程度上开始转换视角。本文延续这一思路,从“如来”的角度解读《楞伽经》的如来藏思想,认为其与“自觉圣智境界”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