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
“善男子,当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萨法;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则能净一切刹,入一切劫。是故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雨润泽自心;应以妙法,治净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卑下自心;应以禅定,清净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心佛德,发起自心;应以平等,广博自心;应以十力四无所畏,明照自心。” 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发心学佛,多分的原因不外是深深感受到了生命中的不安和困惑,感受到了对自心及世界的无知和迷茫,其实质就是因为我们心有染着,不能清净
◎诸法如药 文殊菩萨一日令善财采药,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遍观大地,无不是药,却来白曰:“无有不是药者!”文殊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遂于地上拈一茎草,度与文殊,文殊接得示众曰:“此药能杀人,亦能活人!” ◎五度如盲,般若为导 注:五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如理如量、适时适地的微妙智慧
舍受是不感觉苦乐受的受,说意根是舍受也有一部分道理,意根对于身触是舍受的,不直接感受六尘境界。无论色身如何疼痛,意根不会感受到疼痛,是身识和意识感觉疼痛,没有身识和意识的时候,色身就不会感受到疼痛。比如说动手术的时候,如果有身识和意识存在,人就清醒着,一定会非常疼痛
佛家里边的回向,实际上是一种共享的全过程,在修习里边回向是尤为重要的存有,回向实际上便是将自身所修习获得的福报共享给众生的意思,期待可以为此来拓开自身的胸怀,而且使福报有确立的方位而不至于流失。 回向的实际意义看上去很繁杂,其实不是,它比较简单,最粗浅的事例便是,有一群人去旅游,可是路程中却发觉没有带充足的食材,每一个人都会饿肚子,但实际上里边有一个人有不必要食材,但他便是不愿共享。转换为佛家的定义便是,大家在扬善时所造的善根,可以得到 善报,但大乘的修行人却不肯独自一人享有此善果,只是将它分到普天下全部的一切众生,这就是回向的内函
修行佛学能够让我们的劫祸和魔难得到消减,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的幸福美满和快乐,也能够为我们排除心中的杂念和怨恨,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明和平静,而且通过修行佛学还可以帮助我们远离一切的伤害,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那么佛教现代因果感应是什么呢? 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张今生的善恶业,可以引生未来世的善恶果报反作用到自身,佛门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的修行皆是基于深信因果,但又不同于宿命论。古语有云: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果的观念也早已深入“以善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
此曲带你进入孔雀明王的法界,让你的灵魂沐浴在清净的仙音之中,顿悟贪嗔痴带来的烦恼,每个人都是孔雀王,每个人都有一对可以飞向自在的翅膀。 帝释天就是玉皇大帝,是地位最高的天部神,由于福慧很高,所以不必接受轮回之苦。但享受福报的同时,帝释天也有无语的时候,听了此曲,你便开悟可, 这是第一代摩里支天歌,胜利的旋律鼓舞人心
和谐:其一,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和谐,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和谐,部门之间的和谐;其二,人与社会和谐,处理好做人做事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并取得认可;其三,人与自然和谐,企业与自然和谐。《素书》曰: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和谐”者“礼”之利,“礼”者“和谐”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