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印
“为什么是无常呢?无常法很平常啊!” “我个人知道诸行无常是第一法!但众生不知,奈何?” 佛陀的三法印,第一法印是“诸行无常”,第二法印是“诸法无我”,第三法印是“涅槃寂静”。 直指人心是什么?答:心无常、心无我、无有心。 这些都是变化无常的,大至国家,小至个人,都是无常态的
我们就会明白法的实相与世间的实相。 世间的实相,其实就是我们身心的实相, 只会随顺因缘,而不是随顺我们的欲望, 比如,心是不恒常的,我们希望心恒常, 所有的一切,并不是随顺我们的心意, 无论是内在的色法,或是外在的色法, 全都是演示三法印的。 现在外在的色法,有繁多的因缘, 观自己的身体,那是有终点的
继《舞出敦煌》系列在香港文化博物馆“敦煌-说不完的故事”展覧中获得观众的盛大欢迎后,香港舞蹈总会将于8月呈献《缘起敦煌》大型舞剧。剧本以敦煌壁画为触发点,反映人生哲理,切合大乘佛教三法印要义。通过敦煌舞蹈、高雅音乐、服饰化装设计、舞台灯光、录像投影等装置,成就一出大型高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作品
世界上要找到一个了悟世间无常苦空之人,以向道心发心施舍钱财,造立塔寺,供养三宝,真是不容易呀!这种情形,施物既多,所获福报亦如恒河流沙那么多! 布施的发心,是依知见的正确与否而渐进正轨的;因此形成由少而多的福乐受报情形。扪心自问:“我真的已经脱离施多得福少的果报吗?” 可以肯定的,现代大多数的佛弟子都停留在“施多得福少”或“施少得福少”的阶段。而且对布施的果报问题,没有深入去研究,犹以为自己已经培植了不少福德果报
就是以这种姿势扔出餐巾纸的(麦琪妈妈演示)。 这些烦恼杂染,我们并没有及时地知道。 或是有些人写字之后,非常认真、苦闷, 其实,“心”并没有满意或不满意, 那些真正让我们的心不同、有所变化的, 其实是这三个心所—— 涵盖烦恼杂染以及所造作出的各种各样的状态
学佛如同攀登高山,不仅要知道方向、路径,最好还要有一位识路的向导,不然也要有具经验的同伴同行,才能安全且稳定地登上山顶,欣赏美丽风光。 了解佛法如同知道路径、方向,佛陀将真理内容及觉悟次第,都告诉了我们,经过祖师大德的集成,这些都记载在经论里。识路的向导如同有经验的师长,依著师长的教导,可以使我们修学的路走得正确、平安,而且还可以省却许多摸索的阶段,从“亲近善士”为四预流支首位的教说中,就可以知道他的重要性
学佛如同攀登高山,不仅要知道方向、路径,最好还要有一位识路的向导,不然也要有具经验的同伴同行,才能安全且稳定地登上山顶,欣赏美丽风光。 了解佛法如同知道路径、方向,佛陀将真理内容及觉悟次第,都告诉了我们,经过祖师大德的集成,这些都记载在经论里。识路的向导如同有经验的师长,依著师长的教导,可以使我们修学的路走得正确、平安,而且还可以省却许多摸索的阶段,从“亲近善士”为四预流支首位的教说中,就可以知道他的重要性
学佛如同攀登高山,不仅要知道方向、路径,最好还要有一位识路的向导,不然也要有具经验的同伴同行,才能安全且稳定地登上山顶,欣赏美丽风光。 了解佛法如同知道路径、方向,佛陀将真理内容及觉悟次第,都告诉了我们,经过祖师大德的集成,这些都记载在经论里。识路的向导如同有经验的师长,依著师长的教导,可以使我们修学的路走得正确、平安,而且还可以省却许多摸索的阶段,从“亲近善士”为四预流支首位的教说中,就可以知道他的重要性
自己以前的面孔和现在的面孔不一样了, 但透过“对比”来看到无常,尚未契入毗钵舍那。 之前自己的心十分寂寞,现在则宁静, 这也看见三法印,但乃透过思维作对比。 是看到这个色法与这个名法的生、住、灭, 就在我们的眼前看见
本系列工作坊以佛学内容为案例,相关工具与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科目及讲座活动的教学,欢迎珠海学院教职员以及中心合作机构同仁参加。第二期部派佛教要义系列讲座之五:业力——生命循环不息的动力 本讲座中,李钧杰教授梳理了部派佛教时期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和大众部对业的探讨,并系统地概述业的含义、性质、来源、类型、特色、功能与结果。[......] 本讲座中,潘宗光教授首先为听众介绍了古今中外的宇宙观以及科学如何看宇宙,接着阐述了佛教的宇宙观,最后分享了他本人对宇宙规律和性质的个人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