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
有人说:“我们每天念百字明,念地藏经,不都是消业吗?每天上香、拜佛,做这些供养布施,不都是积福吗?”说实话,你们做这些,可能是消业积福,也可能不是消业积福。有出离心的基础,有菩提心的摄持,才是真正的消除业障,积累成佛的资粮,否则只是普通的善根、善业。 为什么佛法里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些都是以是否有出离心的基础、有菩提心的摄持来区分的
问:亲鸾圣人说:【称名则是最胜真妙正业,正业则是念佛,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则是正念也。】(本典·行卷) 【一声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行,一行即是正行,正行即是正业,正业即是正念,正念即是念佛,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也。】(信卷)是什么意思? 答:心中真正忆念佛的人,自然而然一定会称名,称念出来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四大菩萨,指的是“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四菩萨;各自寓意著“慈悲、智慧、行动、愿力”等美德。今日与各位介绍的是文殊菩萨,象征了般若大智慧。 文殊菩萨为佛陀的左胁侍、佛陀的大弟子外,更因其德才超群,为众菩萨之首
念诵普门品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并且还能够让我们体会到普门品求财感应,所以我们大家要经常去修行普门品,这样我们才能够感受到普门品求财感应,但有些人在念诵完普门品之后,并不知道它的好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念普门品的好处吧。 普济沉沦就是普遍救济沉沦的众生
H.H. 第三世多杰羌佛 将 阿弥陀佛 精修法经“胜义”传法给大家,很多佛弟子修学以后,受用很大,成就快捷。但是,有个别人在修学的过程中,对如法供奉 阿弥陀佛 佛像不太了解,为此,第三世多杰羌佛办公室特别公告所有的佛弟子: 阿弥陀佛 佛像不能放在 三世多杰羌佛 降世皈依境的下方,而应该与 三世多杰羌佛 降世皈依境并列供奉,因为皈依境下方有另外的金刚像,故不可凌驾于弥陀之上,由于 阿弥陀佛 是第一世 多杰羌佛 的弟子,所以, 阿弥陀佛 佛像的头顶不能超过第一世多杰羌佛肩部的高度。而且,如果在同一个房间里面供奉有不同的佛像,无论在哪一个方向,任何佛像或菩萨像的头顶都不能超过始祖佛第一世多杰羌佛肩部的高度,否则都是不如法的
以前很多佛教大师都是艺术家,但并不是他们耽着于美这件事情,而是同样的一个事物,用散乱的心去做,它没有生命的温度在里面。 例用心地去泡好一杯茶,用心地去创作出一个东西,看到的不是那个价格有多贵,而是生命的价值在里面。 凡夫只看到价格,禅师看到生命的价值在展现,它是有温度的
八个识都有慧心所,第八识的慧心所先不谈,前七识的慧心所中,第七识意根的慧心所最重要,在修证中最关键,祂代表着一个众生的根本智慧程度。因为意根决定着六识的出生和运转,决定着六识的一切身口意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六识的智慧,前六识是受制于意根的,所以意根的智慧起决定的作用,关乎着众生的生死存亡,以及是解脱还是生死系缚。 如果意根没有智慧,六识再有智慧也无济于事,六识造作的业行由意根做主宰,有什么样的业种由意根的心行来决定,未来世有什么样的业果报由意根的心行来决定,后世是生死轮回还是解脱成佛由意根的心行来决定
在我们现 实的生活当中,我们需要有正确的知 见。知见要是错了,学佛就会颠倒起来,做人也会颠倒了;知见正了,你才能活得开心,才能具有功德。知见正,是什幺正知见呢? 第一,你在世间做人至少要有因果观念,要深信因果,要有善恶报应的观念
当我们在劝导或是说服别人的时候,常常会提到一句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用佛学的角度理解这句话,就是我们当事人要切记看待事情的时候要放下“我执”,抛开“五毒”(贪、嗔、痴、慢、疑)与“所知障”,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事情,才能够看清局面,生起智慧。 佛学的博大精深在生活中处处彰显,一切我们凡夫无法理解与看透的困惑,都能在佛学中找到答案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它的意思,菩提早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