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
文学翻译家、学者。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30就读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济南任中学教员
学佛如同攀登高山,不仅要知道方向、路径,最好还要有一位识路的向导,不然也要有具经验的同伴同行,才能安全且稳定地登上山顶,欣赏美丽风光。 了解佛法如同知道路径、方向,佛陀将真理内容及觉悟次第,都告诉了我们,经过祖师大德的集成,这些都记载在经论里。识路的向导如同有经验的师长,依著师长的教导,可以使我们修学的路走得正确、平安,而且还可以省却许多摸索的阶段,从“亲近善士”为四预流支首位的教说中,就可以知道他的重要性
专辑介绍 “人间有多少种缺憾, 净土就有多少种天华 在喜妙的法宴后一澍而下, 化为人间无尽的祝福” 专辑介绍 发愿,能驱策自己前进,帮助自我提升,也是成就佛法的动力。因此,诸佛菩萨无不以“愿心”成就无上菩提,例如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的十二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以及地藏菩萨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愿愿饶益有情,普利世间。 佛光山心定和尚有感于发愿的重要性,精心结集佛典中常用的三篇发愿文,并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演奏家共襄盛举,将传统梵呗与“唐宋琴歌”、“江南丝竹”交相融合,引领学佛者常发善愿,祝福自己和众生:在学佛的菩萨道上,走得踏实、走得更有目标
圆满“全球佛教代表世界和平交流会暨国际佛光会第七届第一次理事会议”行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10月6日搭机前往维也纳佛光山,主讲“般若心经的生活观”,奥地利佛教协会副会长Marina、驻奥地利台北代表处副代表陈执中伉俪等百余位中奥信众欢喜共结法缘。 “《心经》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心保和尚以生活化的方式,用许多故事来解说《心经》所直指的般若空性,让听法的大众对平日经常诵持的经文,有更深入的体悟
“观世音”是梵语Avalokitesvara的中文译名,原意为“探视下界的神”或“由高处往下观之君主”。最早出现在西元三世纪印度和尚僧铠所翻译的佛典《无量寿经》里。西元五世纪,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翻译《妙法莲华经》,其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云:“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民众日报》上,莲香的〈从印顺导师的一篇文章说起〉,那是对我的〈卢胜彦与我〉而写的。卢胜彦是归依我的,但不是我亲自为他归依的。中国佛教的习惯,归依以后,颁发一张“归依证”,作为受归依的证明
藏 经 阁 为两层文物楼。建于1936年。楼下是法堂,是僧人讲经说法的地方
惯用音是指音读(日本汉字音)中不属于与中国读音有对应关系的吴音、汉音、唐音的任一类的读音。来源一般是误读的约定俗成或者为发音方便而作的改读。古代并无此说法,大正时代语言学研究进展后方有此概念
由教育部电算中心及中研院计算中心主办,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菩提文教基金会暨台大佛学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五届“国际电子佛典推进协议会” (Electronic Buddhist Text Initiative,EBTI) 于今年元月15日至21日,假中央研究院学术活动中心与地球科学研究所会议厅盛大举行,主题丰盛内容充实,可说是呈现本世纪末国际佛典电子化的实况缩影于台北1999的初春,故仅对此会议稍作简介. 请直接于下方表格内删改修正,填写完正确资讯后,点击下方送出键即可。 (您的指正将交管理者处理并尽快更正)
蕴、处、界,在原始佛典中是三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其含义在部派佛教时期得到了更为详细的分析与界定。本讲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蕴的概念,第二是处的概念,第三是界的概念,包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最后,本讲从阿毗达磨的角度,来看一下蕴、处、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传统关于“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