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集
2001年获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博士学位课程(主修历史)。2017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前,曾任香港岭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领域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史及香港殖民时期的历史,关注的问题是“现代性”论述如何成为被不同群体操控的政治文化资源,从而形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男,汉族,1958年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北京大学中文系2002级文艺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领域:艺术学理论、美学与文学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
周兴梁:《与时俱进的爱国者和革命家孙中山》,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版。 本书约44万字,收录了周兴梁教授关于孙中山研究的论文十七篇。这些论文共分为上下两编,阐述了孙中山推翻清王朝,终结中国封建帝制和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两大历史功勋
本期《神学论集》以“圣师十字若望与大德兰”为专题,刊载了加尔默罗圣衣会为庆祝圣女大德兰诞生五百周年(1515-2015),于主历 2010 年 10 月 15 日之瞻礼日所做的三场演讲内容;加上首篇〈探索圣十字若望《黑夜》:论默观中的被动净化〉,聊表我们对加尔默罗圣衣会的庆贺与致意,并期许我们效法圣师的榜样,在祈祷中常与上主同在、亲切的交谈、翕合主旨,进入那超性祈祷的默观中。除了上述四篇专文外,本期另收录了:穆宏志神父描绘《路加福音》中的耶稣画像、胡淑琴修女探讨〈教牧咨商中的基督徒人观〉,及刘维喆修士针对《五旬节与圣神》所做的书评。
此论集为二人合著,共收入2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词汇、训诂、语法、辞书、文字等领域。论文集重点部分为词语考释及汉语句法研究,紧扣学界研究前沿,多从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注意研究内容的新颖与研究方法的创新
这本论文集以“传播范式与策略”为主题,探索不同范式与传播策略的的兴起、发展与作用。重在为现代社会、现代传播条件下如何发展传播事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位置信息服务(LBS)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互联网时代的议程设置变化——以星巴克“暴利门”为例(0.9万)融合的冲动与转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形象传播策略,国际受众认知北京城市形象的媒介渠道及内容选择倾向,应急传播制度构建中的权利主体及其关系探讨,新闻事业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溯源与启示,新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建设,等等
本报讯我国著名梵语学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金克木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金克木先生生于1912年,安徽寿县人。1930年到北京,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和文学创作
研习会由校长詹德隆神父开场,欢迎与会的来宾。詹神父提到自己也是张神父 70 年代的学生,现场有许多校友、恩人和神学院同学来参加研习会。非常感谢光启社精心制作纪念影片,介绍张神父的生平,追忆张神父慈祥和蔼的音容,形容他是一位全方位的神学家,既博学又精深,是天主送给我们珍贵的礼物
文集收集的是国内史学界尤其是秦汉史学界数十位专家学者研究海昏侯历史文化的论文,涉及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及出土文物研究、海昏侯国及西汉相关制度研究、海昏侯相关历史及文化研究、“海昏”名义研究、海昏侯墓与其他汉墓比较研究、海昏侯墓出土奏牍及《论语》研究等方面,展示了对海昏侯历史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海昏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阶段性学术史回顾的意义。 《畅论海昏: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海昏历史文化研究论集》 《畅论海昏: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海昏历史文化研究论集》是2017年海昏历史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选集,主要内容一是讨论刘贺被废和被封的问题,从政治、社会、伦理等方面分析刘贺立而被废、远封海昏的因素及其影响;二是根据海昏侯墓出土简牍,讨论海昏侯刘贺及夫人的行为举止及思想意识;三是将海昏侯刘贺墓与西安张安世墓、长沙马王堆墓、广州南越王墓等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对海昏侯墓出土的金器、铜器、漆木器等展开深入的讨论。此外,还探讨了海昏侯国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
曾用名任又之1916年生山东平原人。193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3年后毕业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此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4年被委任筹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世界宗教研究所后任该所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哲学学科学位评议委员会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会长、中国西藏佛教研究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