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是中国高等学校2011年新增的专业,该专业学生主要通过世界历史的学习,了解人类文明的一般发展历程和世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术史和最新动态,同时对主修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军事、经济的概貌与特点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有较强的独立研究或实际工作能力。 ***思想概论、军事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高级英语、高级写作、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翻译等。 本专业旨在培养培养素质高、学识宽阔、基础扎实、适应力强的国际文化交流人才,并为相关学科输送高质量的研究人才
《牛顿新传》:科学的发展要有两个前提,一个是能提供正确理论分析的严格的逻辑,一个是能反映客观实际的观察和实验。在牛顿时代,这两个条件已经具备。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几何学已经给出了严格逻辑体系的范例
鲍国华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200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著作有《鲁迅小说史学研究》《世界意识与本土情怀》《现代中国小说史学之建立——以鲁迅、胡适为中心》《西潮中的新潮》《百年中外文学学术交流史论》《文学史家鲁迅:史料与阐释》等
何香凝美术馆图书室现藏图书约6000册,图书种类包括何香凝专题文献、近代史料、近代艺术史研究、当代艺术研究和相关画册等图书。何香凝美术馆始终着眼于收藏、陈列和研究何香凝先生的艺术创作及文献资料,同时也策划、展示、研究近代艺术史的艺术家、海外华人艺术、青年艺术家、当代艺术的创作,因此,整理和保存相关的艺术史文献资料将视为图书馆的主要学术工作。图书馆将以图书交流、学者赠予、购置等多种方式充实有关近何香凝专题文献、现代史、思想史、学术史、艺术史、当代艺术、古典文史、西方经典艺术史著作、艺术作品图籍等多方面图书,以此确保图书馆作为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平台的基础条件,逐步完善六大板块的文献研究典藏:一、何香凝研究及其艺术文献库;二、近现代思想史、学术史著作及出版物;三、近现代美术史研究著作及文献;四、西方艺术史研究的经典著作;五、当代艺术研究及其文献;六、艺术史研讨班的专题文献
国学大师钱穆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罕见的通儒,一生著述超过80本,可是从没有一本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系统专著。后人仅从他散落的演讲文章,及一些长篇散文中读到钱师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真知灼见。 钱穆五十年代曾在新亚书院开授两次《中国文学史》课程,从中国文学的起源一直讲到清末章回小说,自成一套完整体系,惜始终未有机会将课程讲稿整理成书
《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第一段至第三段,写人生最苦的事是身上背负着未来的责任;第二个部分为第四段至第五段,写人生第一件乐事就是尽了责任;文章第三个部分为最后一段,总写文章的论点,写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要逃避责任,逃避责任只会痛苦,尽责任反而快乐。 《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梁启超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国际史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子课题“当代中国史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地位研究”、山东省政府特批重大项目“山东文献集成”、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专项“中国史论通史研究”等
【概要描述】张岂之教授,1927年11月生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县,1950年毕业于中国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攻读哲学硕士研究生,1952年毕业。现任中国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华夏文化》季刊主编,兼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岂之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和高等教育研究,主编或自著的著作有:《中国思想学术史编年》(6卷)、Ⅸ中国思想学说史》(6卷)、《中国历史》(6卷)、 《中华人文精神》等,并在各类报刊发表有百余篇学术论文
文集收集的是国内史学界尤其是秦汉史学界数十位专家学者研究海昏侯历史文化的论文,涉及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及出土文物研究、海昏侯国及西汉相关制度研究、海昏侯相关历史及文化研究、“海昏”名义研究、海昏侯墓与其他汉墓比较研究、海昏侯墓出土奏牍及《论语》研究等方面,展示了对海昏侯历史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海昏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阶段性学术史回顾的意义。 《畅论海昏: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海昏历史文化研究论集》 《畅论海昏: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海昏历史文化研究论集》是2017年海昏历史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选集,主要内容一是讨论刘贺被废和被封的问题,从政治、社会、伦理等方面分析刘贺立而被废、远封海昏的因素及其影响;二是根据海昏侯墓出土简牍,讨论海昏侯刘贺及夫人的行为举止及思想意识;三是将海昏侯刘贺墓与西安张安世墓、长沙马王堆墓、广州南越王墓等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对海昏侯墓出土的金器、铜器、漆木器等展开深入的讨论。此外,还探讨了海昏侯国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国际史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子课题“当代中国史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地位研究”、山东省政府特批重大项目“山东文献集成”、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专项“中国史论通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