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
12月16日下午,省社科规划办主任刘志飞、调研员李小华、副主任刘蓉玲等一行四人莅临我校,就社科研究和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申报工作进行调研指导。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詹世友,党委副书记刘国云见了刘志飞主任一行,并进行座谈交流。 调研期间,刘志飞为我校部分文科类教师作了《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及智库报告撰写》的专题讲座
本研究聚焦于民国时期的古代文学研究,并以个案研究作为主要方法。1917年文学革命后,古代文学不断受抨击。然而细察民国时期的古代文学研究,会发现无论在研究视域、目的、方法、抑或采用资源,这时期的古代文学研究都与以往的不同;其中,抒情概念元素的置入与提倡是最为触目的一处,而这又与新文学背景息息相关
2014年9月20日,65周年校庆系列第二场学术论坛“从历史发展看西方音乐的文化特性—高士杰教授西方音乐研究高端论坛”在我院举行。第二场学术论坛由学院主办、西方音乐史学会协办,音乐学系、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李秀军教授、音乐学系赵仲明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余志刚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蔡良玉研究员以及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论坛研讨,并就“如何认识西方音乐自身”这一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与交流讨论
2020年7月10日下午 ,应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之邀,我院历史系宁镇疆教授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师生举行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由北京师范大学李锐教授主持,讲座主题为“先秦学术史研究中的‘私家著作’问题”。 宁镇疆教授从近代古典文学家罗根泽先生的《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一文引出关于战国以前“官学”和“私家著作”问题的探讨,指出“官学”与“私家”或“私人作品”完全可以“共时”,“战国前”的“私人作品”是广泛存在的,与后世“著作”体例有别
本书是法国汉学家金丝燕教授开创跨文化学理论的代表作,首次对跨文化学形成与发展的学术史、理论史、方法论和个案特点进行全面阐述。主要章节有:跨文化学的缘起,跨文化学研究范畴,概念、框架、论题与假设,跨文化学研究的切入点,跨文化学的学术资源和基本问题,跨文化学的价值和意义,跨文化学新学科的前景等。全书理论阐释深刻透辟、个案丰富、语言富有诗意而要言不烦,是从事跨文化学研究的必读书目,同时适合于文艺学、语言文字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艺术学、文化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学者参考
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为发扬佛陀人间佛教之精神,打造人间佛教研究、发展之交流平台,推动人间佛教与各知识领域及社会各界之对话。 本院荣誉教授、研究员认同人间佛教之理念,在公立大学或教育部立案之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担任副教授、教授,或国外大学、独立学院副教授、教授,或同等资格者及表现优异之学者,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具特殊表现者。 《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2009,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国佛教:亚洲佛教在西方社会传播与转型》(2014,人民出版社) 《信仰但不认同:当代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诠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佛教与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思维》(2003年,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201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国寺:在唐宋帝国的神圣与凡俗之间》(2004,巴蜀书社) 《东亚佛教视野下的华严思想研究》(2017,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禅学发微——以问题为中心的禅思想史研究》(2002,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2006,北京三联书店)
本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实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变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本书主要意义而分本讲演为八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