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获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博士学位课程(主修历史)。2017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前,曾任香港岭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领域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史及香港殖民时期的历史,关注的问题是“现代性”论述如何成为被不同群体操控的政治文化资源,从而形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Modern China Modern Asian Studies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等学术期刊。

2001年出版的专著Negotiating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State and Common People in Guangzhou 1900-1937,以广州为例子,讨论民国时期国家政权在追求“现代”的过程中,国家“反迷信”论述所激发的各种民众应对方式,包括直接对抗及对官方话语的挪用。现正研究民国时期耕牛的社会文化史,探讨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话语、饮食文化及中日贸易等因素,如何冲击及重新界定中国人与耕牛由来已久的共生关系。

“它”者再定义:人与动物关系的转变(香港:三联,2018)[与陈燕遐博士合编]

迷信话语:报章与清末民初的移风易俗(香港: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13)[与蔡志祥教授、韦锦新博士合编]

〈亡者的告退:民国时期广州丧葬仪式与空间的重构〉,萧国健、游子安编,《𬬻峰古今香港历史文化论集2017》,(香港:珠海学院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17),214-233。

〈城隍重临:广州城隍庙的历史演变及近年的重修与保育〉,萧国健、游子安编,《𬬻峰古今香港历史文化论集2015》,(香港:珠海学院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16),页10-25。

〈英灵与饿鬼:民国时期广东地区的盂兰节与万缘会〉,《迷信话语:报章与清末民初的移风易俗》 ,(香港: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13年) (与蔡志祥教授、韦锦新博士合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