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
夫佛法者,自内容教义观之,固有其根本上不变之价值;然若于研究信解论之,则应有契合时代之方法与权巧,方能古今融会贯通也。 基于此一原因,吾人期盼此愿望之实现,故于民国五十六年(一九六七年)佛光山开山以来,即未尝一日稍怠,朝此目标迈进。其中《佛光大藏经》之编印付梓,乃在此机缘下诞生于世矣
《心灵十境》最初由台湾慈济文化出版社在台湾出版发行。 证严法师, 台湾著名宗教家、慈善家,一九三七年出生于台湾台中的清水镇。一九六三年,依印顺导师为亲教师出家,师训“为佛教,为众生”
金刚经功德是有很多的,在我们学习金刚经的时候,也是需要让我们能一直保有好的信念,让我们能够坚守心中对金刚经的感悟,从而也是会让我们拥有好的感触,使我们真正的见识到金刚经的作用,让我们能拥有好的人生见解。 ‘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力。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无怪乎佛在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圆满“全球佛教代表世界和平交流会暨国际佛光会第七届第一次理事会议”行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10月6日搭机前往维也纳佛光山,主讲“般若心经的生活观”,奥地利佛教协会副会长Marina、驻奥地利台北代表处副代表陈执中伉俪等百余位中奥信众欢喜共结法缘。 “《心经》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心保和尚以生活化的方式,用许多故事来解说《心经》所直指的般若空性,让听法的大众对平日经常诵持的经文,有更深入的体悟
“观世音”是梵语Avalokitesvara的中文译名,原意为“探视下界的神”或“由高处往下观之君主”。最早出现在西元三世纪印度和尚僧铠所翻译的佛典《无量寿经》里。西元五世纪,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翻译《妙法莲华经》,其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云:“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观世音”是梵语Avalokitesvara的中文译名,原意为“探视下界的神”或“由高处往下观之君主”。最早出现在西元三世纪印度和尚僧铠所翻译的佛典《无量寿经》里。西元五世纪,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翻译《妙法莲华经》,其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云:“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