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是梵语Avalokitesvara的中文译名,原意为“探视下界的神”或“由高处往下观之君主”。最早出现在西元三世纪印度和尚僧铠所翻译的佛典《无量寿经》里。西元五世纪,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翻译《妙法莲华经》,其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云:“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从此,观世音之名才受到真正重视。还有其他翻译为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而“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其实,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佛号为“正法明如来”或“观世音如来”,但为了实践普渡众生的悲愿,道驾慈航,再做菩萨,再回到人间,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表现。
琉球人把碧云寺的开基观音称为观音佛祖,而镇殿观音称为观音菩萨,又把两者称为“观音妈”,意谓视观音为母亲的意涵。观音早已成佛,但祂曾誓愿:“众生未成佛之前,我不愿成佛”,所以道驾慈航,化身为菩萨,在婆娑世界中,实际担当普渡众生的工作。而乡人称为“观音妈”则是一种昵称及敬称,意谓观世音佛祖是琉球的主母之义。琉球的观音菩萨金身上有一只大鹏鸟,为观音佛祖所无,据说是当时这只大鹏鸟到处危害百姓,后来被观音菩萨收服,并跟随在菩萨身边,替菩萨服务,菩萨并利用佛珠将其嘴巴封起来,故有此像。
琉球是一个海岛,传统上,渔业是乡民主要的经济来源,而渔民作业的安全与鱼货满载的期望是最主要者,所以每艘渔船都供奉著观音佛祖的香火,观音妈于是具有渔业神的性质。此外,由于琉球位处离岛,医疗卫生设备相当缺乏,观音妈的药签不仅是旧时乡民寻求医疗救助的来源;即使在现代,许多遍寻名医,无法治愈的善男信女往往也求助于观音妈;因此,观音妈同时也具有医疗神的性质。
琉球人常说:“天公、地公、观音妈、母舅公”由此可看出观音妈在琉球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已属“万能之神”了,所以是琉球人的信仰中心。除了上述两种之外,当渔民在面对险恶环境时,观音妈往往成为其精神支柱,抚慰渔民不安的心灵,并且指点迷津;又因乡民与台湾本岛往来不易,资讯较不发达,教育也较不普及,因此面多诸多难题,势必要求神问佛;而观音妈对于乡民所求之事,都能指点方向,所以能奠定其在琉球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