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王双印,现为湖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化学、材料)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化学)。2006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201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玛丽居里学者)开展研究工作
主要从事有机小分子以及过渡金属催化剂配体的设计 、合成及在手性先导药物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 。包括基于亚胺盐和烯胺活化机制的伯胺 、仲胺催化 、以及基于氢键活化机制的手性磷酸催化及其过渡金属催化等一系列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 。目前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Ed. ,Org. Lett. Chem. Comm.等10余篇 ,他引近500次 ,部分工作被《Science》或《Synfacts》作为点亮报道 ,其工作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肯定
5月24日(周四)下午在梁林校区1号楼506学术报告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陈道勇来我院作题为《具有复杂结构的单分子组装体的精确构筑》的学术报告。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年);2011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各一项(第二获奖人),担任《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化学通报》编委。1991年和199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分别获理学硕士、博士学位
董丽杰,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教授、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有机/无机柔性功能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
韦岳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现担任中国能源学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油气光学探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和《Petroleum Science》期刊青年编委会委员。长期致力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炭烟颗粒物净化和光催化CO2还原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及其催化机理研究
王恒 男,博士,副教授、特聘研究员。2009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15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2015年到2016年于日本北海道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6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6年到2020年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20到至今,任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超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学和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具有复杂结构配位超分子的自组装,配位驱动自组装构筑构象精准聚合物、配位超分子的表界面逐级自组装等
报告内容:半导体光电材料作为光电器件的核心组成部分,一直是光电子学的研究热点。材料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材料的性能。第一性原理计算在材料性能的理解与预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正确认识和巧妙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对于新材料探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招生专业: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 招生要求: (1)英语过四级,化学基本功扎实,每周能保证工作40小时; 主要从事无机功能材纳米材料研究,在无机功能纳米结构的控制合成、表面改性与电性能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正在及曾经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李微,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化学基地班,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同时还获得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第二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随后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报告人简介: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无机合成和制备化学基础研究,特别在以化学储能功能化为导向的无机固体材料的合成方法学、精准合成和宏量制备方面开展研究工作。2012年以来,以第一/通信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Energy Environ. Sci.、Adv. Funct. Mater.等发表SCI论文32篇 (10.0以上10篇),他引和评价1856次,单篇最高他引290次,7篇入选ESI高引论文,2015年入选RSC期刊“TOP 1%高被引118位中国作者”榜单,H指数为36。截止目前,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项,参与科技部973项目2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