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al
内容简介:在该报告中,仲教授将介绍他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经验与感悟,计算、人工智能、化学与材料学科交叉,提高材料设计与制备水平。 报告人简介:仲崇立教授,2022世界杯法国投注教授,化工学院院长,省部共建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主要从事化工新材料的基因组学设计方法开发与实验制备,及其在分离与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
蔡文斌,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能源电催化机理与材料以及表界面光谱研究。1995.7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物理化学)。1995.8-1997.7厦门大学化学系和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
主讲概况:李和兴,上海电力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Appl. Catal. B副主编、资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全国光催化专委会副主任、全国催化专委会委员、全国环境化学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绿色催化和光催化环境净化的研究
借助于本课题组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合成分离鉴定金属有机化合物这一特色优势,首次分离鉴定了钌和铑催化的C-H/N-H与炔烃氧化环化反应催化循环中的全部三个关键反应中间体,并研究了其转化反应,明确地揭示出相应的催化反应机理;较为系统地考察了桥连双茂型双核金属化合物在活化不饱和有机小分子以及催化聚合反应中的协同效应;同时,在反应机理的研究基础上,开发出多个高效的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官能团化新反应。目前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CS Catal. Chem. Commun. Org. Lett.,Chem. Eur. J.,Adv. Synth. Catal.J. Org. Chem.,Organometallic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SCI他人引用1000多次。在国内学术交流会议上做学术报告4次
腾讯会议ID:539876703 张海军,博士,研究员,1974年生,黑龙江林口县人。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0–2004年工作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自2005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11年10月–2012年3月赴瑞士联邦材料科技研究所(Empa)分析化学研究室作访问研究,2013年被聘任为研究员
12月2日,应中科院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超分子光化学研究中心和理化青年论坛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廖荣臻教授访问理化所,并作了题为“人工光合系统水氧化催化理论研究”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廖荣臻教授结合均相催化的特点,指出均相催化理论计算的三大挑战:分子催化剂的结构是否保持?真正的催化活性物质是什么?氧化电位和体系酸碱性如何影响水氧化催化剂的行为?他通过与国内外若干课题组的理论计算合作案例,解释了多个均相水氧化配合物的催化行为。报告内容丰富,条理分明,讲解风趣幽默,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9月7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创设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结果颁布。经过提名推荐、专家评审、公示等环节,共评出30位“第三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其中10位获“金奖”、20位获“优秀奖”。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董帆教授获得金奖
刘伟,博士,济南大学新秀岗。2011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6年9月开始在济南大学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孙薇,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农业源抗生素抗性基因削减、传播和扩散机制。近几年先后主持了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科技部外国专家项目、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发表SCI论文31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5篇,总引用1600余次,H指数20
涂涛,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师从戴立信院士。之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进行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James D. Wuest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