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
本仪器采用了磁性和涡流两种测厚方法,可无损地测量磁性金属基体(如钢、铁、合金和硬磁性钢等)上非磁性覆盖层的厚度(如锌、铝、铬、铜、橡胶、油漆等)及非磁性金属基体(如铜、铝、锌、锡等)上非导电覆盖层的厚度(如:橡胶、油漆、塑料、阳极氧化膜等)。 既可用于实验室,也可用于工程现场。本仪器能广泛地应用在制造业、金属加工业、化工业、商检等检测领域
西安地质学院地质矿床勘查专业工学学士(1993年),中国地质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材料学工学博士(2005年)。2005年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后历任工程师(2005年4月~2006年11月)、高级工程师(2006年11月~2011年12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1年12月~)。 多年从事半导体硅材料及硅基材料的制备技术和半导体杂质与缺陷行为研究,研究课题主要有大尺寸硅单晶生长数值模拟、大尺寸硅片的精密加工、半导体材料中的杂质和缺陷及其热演化特性、锗硅材料的制备、半导体材料的检测技术,先后承担和参与完成了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际科技合作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化疗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现有的化疗药物存在化疗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低,难以维持有效的治疗浓度及化疗药物产生多药耐药和化疗后的毒副作用等缺点,从而导致临床治疗的失败。目前肺癌治疗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增加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博士。目前主要在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从事铜铟镓硒、铜锌锡硫(硒)等四元无机化合物薄膜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主要从事电池薄膜新材料材料探索、制备,器件制备、工艺优化等方面的工作
代坤,男,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四川大学读本科,2005-2010年四川大学读博士(硕博连读,导师李忠明教授),2008-201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Yunfeng Lu(卢云峰)教授课题组国家公派留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获郑州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郑州大学首届“青年拔尖人才”
涂层测厚仪可无损地测量磁性金属基体(如钢、铁、合金和硬磁性钢等)上非磁性涂层的厚度(如铝、铬、铜、珐琅、橡胶、油漆等) 及非磁性金属基体(如铜、铝、锌、锡等)上非导电覆层的厚度(如:珐琅、橡胶、油漆、塑料等)。 涂镀层测厚仪具有测量误差小、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是控制和保证产品质量*的检测仪器,广泛地应用在制造业、金属加工业、化工业、商检等检测领域。 具有两种测量方式:连续测量方式(CONTINUE)和单次测量方式(SINGLE); 具有两种工作方式:直接方式(DIRECT)和成组方式(APPL); 可进行零点校准和二点校准,并可用基本校准法对测头的系统误差进行修正; 具有存贮功能:可存贮300个测量值; 具有删除功能:对测量中出现的单个可疑数据进行删除也可删除涂层测厚仪存贮区内的所有数据,以便进行新的测量; 可设置限界:对限界外的测量值能自动报警; 具有与PC机通讯的功能:可将测量值、统计值传输至PC机,以便涂层测厚仪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
报告人介绍: 任景莉,郑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德国洪堡学者,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S编委。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人才项目十余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均为第一完成人)
中国科学院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在爱尔兰精灵10万倍视频原薄膜中心 、激光与光电子功能材料中心以及单元技术中心(部分)的基础上于2008年12月成立 ,实验室着重开展新型激光材料(晶体 、玻璃 、薄膜) 、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和激光损伤 、强激光诱导微结构 、材料制备技术和工程化等研究 ,近年来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的成果 ,在Angew. Chem. Int. Ed Chem. Mater. J. Phys. Chem. B Opt. Express Appl. Phys. Lett. 和 Opt. Lett 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目前 ,实验室已有材料学和光学工程2个博士培养点 ,培养和形成了一只结构合理 、人员配备齐全 、创新和技术攻关能力强的强激光材料研究队伍 ,有固定人员82人 ,研究员10人 、博士生导师8人 、在读研究生53 。
蔡文斌,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能源电催化机理与材料以及表界面光谱研究。1995.7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物理化学)。1995.8-1997.7厦门大学化学系和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
邓圣福 华侨大学特聘教授,“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从事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理论及其在水波问题上的应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扬帆计划”引进紧缺拔尖人才项目等,并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在SIAMJ. Math. Anal.、Nonlinearity、J. Differential Equations、PhysicaD、Discr. Contin. Dynam. Systems A、IMA J. Appl. Math.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