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
主讲概况:李和兴,上海电力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Appl. Catal. B副主编、资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全国光催化专委会副主任、全国催化专委会委员、全国环境化学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绿色催化和光催化环境净化的研究
腾讯会议ID:539876703 张海军,博士,研究员,1974年生,黑龙江林口县人。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0–2004年工作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自2005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11年10月–2012年3月赴瑞士联邦材料科技研究所(Empa)分析化学研究室作访问研究,2013年被聘任为研究员
袁若,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委员,发光与实时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Nature集团《Scientific Reports》编委。1994年获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此后在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生物和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先后在香港浸会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DNA芯片的研究;1999年至今在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及在研的国家及部省级科研课题20余项,在国际重要刊物(如《Anal. Chem.》、《Chem.-Eur. J》、《Chem. Commun.》、《J. Org. Chem.》、《Andv. Funct. Mater.》、《Biomaterials》、《Small》、《J. Mater. Chem. A》、《Nanoscale》、《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Biosens. Bioelectron.》等)上发表了SCI 收录论文43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0的文章170余篇,个人H因子44
张田忠,男,1974年12月出生,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教授。主要成果:(1)建立了stick-spiral模型,在国际上率先获得了碳纳米管、石墨烯、石墨炔等材料力学性能的解析解,建立了材料力学性能与其分子结构参数之间的直接关联。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预测了碳纳米管中的多米诺现象及其热致可逆性,其物理机制得到日本学者实验证实,被Nature、Nature Nanotech等选为研究亮点报道,称“提出了碳纳米管新的应用”;(3)发现了纳尺度边界效应,提出了纳尺度弹性刚度梯度驱动原理,揭示了固体界面的负热泳现象,被Nature在News & Views专栏报道,称“提出了新的纳尺度物质输运方法”
张波,男,生于1981年12月,籍贯山东省惠民县人2004年鲁东大学物理系获学士,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获硕士,2009年-2011年德国Juelich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生,2011年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获博士,2011年-2013年12月为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助理研究员,2014年开始为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副研究员。 现任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科研部主管。在硅锗半导体物理、材料和器件等方面做出了多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在Appl.Phys.Lett.、IEEEEDL等国际著名期刊与会议发表,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授权8项专利(含2项PCT国际专项)
费腾,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3年9月被聘为副教授,2018年9月被聘为教授
高春,国家卫生计生委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硕士,提前一年毕业。北京市科技新星(2013年度)
刘伟,博士,济南大学新秀岗。2011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6年9月开始在济南大学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压力作为钙钛矿薄膜晶格畸变和能带重构的有效方式,已在多铁性研究和光电子器件中被广泛应用。负压力则是通过晶格三维膨胀引发材料内部离子偏移和键角改变以实现物性调控,理论上具有更宽的压力范围和更强的物性调控效果。本次讲座将系统地讲解此体系中垂直结构演化、负压力形成机理和铁磁-铁电性质调控等基本问题
光纤微结构如光纤光栅、微纳光纤等器件,在信息感知与调制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巨大的应用潜力。一方面通过集成不同光纤光栅或其他光纤结构,形成新型光纤光子器件,实现高灵敏度多参量的传感测量、偏振调制、法诺共振线型产生与调制等;另一方面,借助低维纳米材料与光纤倏逝场相互作用,或材料自身的非线性效应,调制不同模式的光谱特性和偏振特性,提高外界环境信息的感知能力、实现全光调制和波长转换等应用。 报告人简介: 姜碧强,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欧盟玛丽居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