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
起源于舍卫城。 “比丘们!当有什么时,执取什么后,则生起自身内的乐与苦呢?” “比丘们!当有眼时,执取眼后,则生起自身内的乐与苦。 ……(中略)当有意时,执取意后,则生起自身内的乐与苦
岁末年终,“点灯”是应景的活动之一。当佛陀在夜晚说法时,人人捧著一盏油灯前去听法,供放在佛陀面前,让所有人能够清楚看到佛陀在说法,一大片的灯海光明,也为听法大众提供照明。 到了现代,佛法也鼓励大家点灯,点灯的意义,转化成—–为自己及众生点亮一盏心灯,期许自己及法界众生的心能保持清澈、明朗
宗教教职人员,一般是对各宗教专门从事教务活动人员的通称。《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宗教教职人员经宗教团体认定,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可以从事宗教教务活动。”这一内容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宗教教职人员经宗教团体认定”,是指宗教教职人员的身份要经宗教团体认定
七五九、受经: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三受,是生无常、有为之心之缘。断此道,就是八正道。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受,是生无常、有为之心之缘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
我小时候出家做小沙弥时,师长即教我要读《佛遗教经》;进了佛学院,老师也要我们读此经;后来我在关房中,这也是一部我阅读再三的经典。法鼓山 僧团成立之后,我教诫沙弥(尼)弟子们,于每半个月诵戒时诵《佛遗教经》,而我也曾为法鼓山 僧团讲解此经一次。 为什么我会和这部经有如此深的因缘呢?因为这是释迦世尊涅槃前对弟子们的最后遗教,也可说是佛对比丘(尼)弟子们的训勉,佛一生说法制戒,到了《佛遗教经》,则将戒律和教法做了一次归纳性、浓缩性的整理,将戒律和教法集中在短短的一部《佛遗教经》中,目的是希望弟子们能如法如律地修行戒、定、慧,而得解脱烦恼生死之苦,所以出家人应重视此经
印度舍卫城,佛陀为大众说法。 印度舍卫城,佛陀为大众说法。有一位年轻人每晚都会来听佛陀说法,如此过了好多年,年轻人却从未将佛陀的教导付诸实行
解除天人束缚,解除一切束缚的人, 舞者那塔普塔卡有一次聆听佛陀说法。听完之后,他就加入僧伽成为比丘,后来更证阿罗汉果。有一天,佛陀和包括他在内的众多比丘,在外出化缘时,遇见一位年轻的舞者在跳舞,其他比丘问他是否仍喜欢跳舞
摘 要:《四分律比丘戒本》是《四分律》比丘戒法的集本由唐代怀素据《四分律》汉译本编集而成。通过对敦煌文献的全面普查现已发现敦煌本《四分律比丘戒本》写卷206号其中不乏原为同一写卷而被撕裂为数号者。从内容、行款、书风书迹、残字契合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可将《四分律比丘戒本》写卷中的27号缀合为12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