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马冲锋陷阵 下马体察民情 寻踪静乐下马城的传奇往事


静乐县赤泥洼乡下马城村,地处静乐县东南六十里,东与阳曲县北小店乡相邻,南与古交市阁上乡、娄烦县静游镇接壤,西与神峪沟乡毗邻,北与康家会镇、娘子神乡相依,距静乐县城七十多里。曾经是静乐县东南历史悠久的村庄,从汉唐至大清雍正二年一直为太原府管辖, 蕴含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静乐县赤泥洼乡自古水草丰美、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是过去太原通往静乐、宁武、朔州、大同的必经古驿道。汉武帝刘彻、北魏孝文帝跖跋元宏,北齐文宣帝高洋、高渲及北齐后主高纬,后汉刘渊、刘曜,隋杨坚父子、唐李渊父子去宁武避暑、观光、狩猎均在此留下足迹和传说故事。

下马城的传说 赤泥洼乡下马城村自古就是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交往的天然通道。秦汉以后,作为直线距离距太原很近的地带。民族文化融合与交往开始在这里展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鲜卑族的一支拓跋氏在平成(大同)建都,建立了北魏政权近百年后,孝文帝把都城迁往洛阳。原来的北魏政治中心山西北部平城(大同)与中原地带洛阳之间的交通枢纽地段上的赤泥洼下马城的战略地位就更加重要了。于是,就有了孝文帝在此下马的历史记载和传说了。

历史点滴记载 据《管涔山志》记载,公元471年(北魏延兴元年)即位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正式开辟宁武天池为皇家园林。《方舆纪要》卷40记载:在今山西静乐县东南五十里下马城:“相传元魏孝文往来避暑下马处”。《静乐县志》记载“北魏孝文帝下马城,在置(县)东南六十里,有城遗址。”

(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二有一段话“天池县在州西南五十里,本置于孔河馆,乾元后移於安明谷口道人堡。古长城在州东七十里下马城东,独子州在公主山下,基址犹存,高丈余,西南接石楼山,下有流泉入燕门,注于汾河。雁门关在州东南六十里,属天池县。雁门乡,其关东,临汾水,西倚高山,接岚、朔州。”这是对天池县置下马城村的最早记载。

下马城村北面的担岭山上有一篇古碑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世人概言昆仑为开辟祖山,误也!文言五海龙王讹也!案(按)《山海经》“管涔之山汾水出焉!”则祖山为须弥,有波罗门书确证由管涔、而分水岭、而新开岭、而两岭逆折焉!到头一节,龙脉结穴於担岭山上,顾名思义。”可见自古以来这一带的山脉就与管涔山、分水岭一脉相承。古时的官道从太原到宁武是经两岭山、新开岭(今静乐康家会、娑婆)径直到达分水岭。当时从长安到天池,有水陆两路。据史书记载,隋炀帝每次来汾阳宫,都是乘龙舟和楼船,护从过万,场面十分气派、威风。据专家考究,隋炀帝早在太原当晋王时,就以太原的北大门—阳曲县天门关为起点,经由今康(静乐康家会)西(太原西村)线,修通了一条通往天池的咽喉通道,此道经静乐而至天池,历史上称之为杨广道,是太原通往天池的最短距离。

《魏志》云:疑即天池是。天池监牧、元池监牧、楼烦监牧,隋、唐时为皇家牧苑地,境内设有娄烦、天池、玄池三个监牧,享有“楼烦牧政甲天下”之美称。宋代以后植被遭到破坏,牧坡逐渐退化。上文所说的“元池监”“玄池监”就在下马城,据史书确切记载下马城的建制就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龙兴之地。太原的前身晋阳城,春秋战国时是赵国的都城。春秋末期,封建因素增长,晋国公室衰微,出现了范、中行、智、赵、魏、韩“六卿专权”的局面。六卿之一的赵简子,为了在斗争中取胜,命其家臣董安于公元前497年,在太原盆地北缘修建了坚固的军事城堡,该城因建于晋水之阳,故曰晋阳城。太原的九朝之都依次为赵国都、前秦末都、北齐别都、唐陪都、武周北都、后唐陪都、后晋陪都、后汉陪都、北汉都。具有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太原在古代曾经9次为都,在中国古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创造并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晋阳文化。太原处于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龙兴之地是指隋末,李渊为唐国公在太原留守,起兵晋阳建立大唐,并以太原的古称作为国号。太原成为唐朝的龙兴之地,被唐太宗誉为“王业所基,国之根本”。

李渊在隋炀帝即位之初先后做了荥阳(今河南荥阳)、楼烦(今山西静乐)两个郡的太守,对当时静乐的山水、人文、物产、民情风俗、了如指掌,尤其是对于太原北面的下马城一带情有独钟。这是有原因的:

《舆地广记》“太原地雄边服,人多尚武,耻于学业。”在中国的历史上,与中原王朝始终交锋不息的便是北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柔然、羯、突厥等游牧民族轮番登场,控马南下入侵中原,静乐作为太原的屏藩要塞,自古就有尚武之风。

《秦晋豫访古》载盛产良马。“山西北部和西北部的五台山、管涔山、恒山一带,草场丰茂,宜于畜牧,盛产良马,太原背面的楼烦监牧就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养马场。”其实,作为曾经的元池监、玄池监所在地下马城也是当时的牧马监。

《旧五代史》太原险固之地,积粟甚多。下马城周围自古既是盛产莜麦的地方,也是晋西北西八县的粮食源源不断地用骡马经下马城驮运到向阳店继而转运到太原,满足太原城军民的食物供应的地方。如今“驮不完的静乐县,填不满的向阳店”这一俗语,早已成为静乐人的口头禅了。

赤泥洼乡由于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所产的莜麦颗粒饱满,品质优良,是静乐的莜麦主产区。当地老百姓称用莜面做的“莜面窝窝”也叫“莜面栲栳栳”。制作“莜面窝窝”的技术民间相传,隋文帝杨坚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唐国公李渊极力劝谏,不被采纳,被贬为并州(太原)留守。途经灵空山时,不料身怀六甲的李夫人要临盆分娩,只好借宿灵空山古刹盘谷寺,生下公子李元霸。李渊滞留该寺,常与老方丈谈论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对李渊说,我夜观天象,近日天下大乱,群雄恶战,将军应养精蓄锐,将来必成大业。今日我让香积房给你做顿稀罕饭,吃了之后定会精神焕发,体强力壮。午时将莜面“蜂窝”筒筒端了出来,李渊吃后顿觉神清气爽,便问是什么饭。老方丈说是用莜麦面做的,形似“蜂窝”,所以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莜面窝窝”。李渊当了皇帝后,派五台山主持老方丈把“莜面窝窝”的做法传给盛产莜麦的静乐人。从此莜面窝窝成为静乐人的待客饭。后静乐人看见这种窝窝象存放东西的“直筒栲栳”,故将这种象征战士“团结靠拢,虚心向上”的莜面窝窝改称为“莜面栲栳栳”。从这个传说故事也充分说明唐国公李渊对静乐的深情厚谊。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这里的快剪刀,指的就是属于山西手工业中的一个名牌产业,而山西的手工业,特别是冶铁业非常发达,在唐代时期还专门设立了“太原冶”,同时山西之地,矿产丰富,冶铁之所众多,而冶铁、铜业的发达,可以使得盘踞于此的割据势力从经济上能够制作钱币,支撑经济运行。从军事上能够制作兵器,支援战争持续,经济、军事都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造军村曾锻造兵器。下马城附近有一个村叫“造军村”,这里就是隋朝末期李渊做太原留守时,李渊、李世民父子秘密操练兵勇,打造兵器的地方。下马城村据说曾有李世民亲笔题写的石碑。于此地不远的刁崖摩崖石刻有这样几句话“光武中兴建庙,唐朝世(明)民重修”可见李世民在此曽修建过庙宇。这也是唐太宗曾在这里驻守的文字佐证。

(杨秀川 2021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