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外三宗宝:莜面就是我的命
朋友,如果你去过口外,到过商都,你一定听到过一句古老的民谣,那便是:“口外三宗宝:莜面、山药、大皮袄。”
万物之中人为宝,人的生命最为贵。在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衣食是普通百姓一生为之奋斗的生存条件。作为口外衣食的主要物质的莜面,山药,大皮袄当然就是宝中宝了。
我生长在商都,从小吃莜面、山药,穿皮袄,对这三宝情有独钟,早就有写写它们的冲动。现在终于动笔了。

文丨智 勇
编辑丨跑读绅

口外,泛指张家口、喜峰口、独石口、杀虎口以外的地域。口外,又有东口外、西口外之分,商都县属东口外。
现在,莜面已经是成品粮,要说清楚莜面,还得从它的原粮莜麦说起。
莜麦,亦称裸燕麦,商都人有时也写作“油麦”,禾本科,是一年生草本。原产于中亚地区,欧洲大陆最先引进,后来引进我国,种植于西北、华北、内蒙古等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颁布开垦蒙署令,大量汉民流入商都等地,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粮油作物,莜麦从此在商都落户。
莜麦耐寒性强,适合于商都的冷凉气候。在上世纪之前,莜麦一直是商都的主打作物,其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至少占三分之一。
莜麦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对土地前一年的茬口也要求不高。一般小麦茬可种莜麦,莜麦茬不能种小麦。用老百姓的话说:“莜麦茬种麦子,不够老汉糊裂子”。
莜麦品种有小日期的,如小秃莜麦,颗粒圆短,生长期约80天,长不高,产量也较低。也有大日期的,如五寨莜麦,颗粗长,俗称“三分三”,即三颗接起来就将近一寸,生长期约120天。
为了秋季能错峰收割,莜麦最早在谷雨前后种,叫夏莜麦,在处暑与白露之间成熟。最晚的秋莜麦在小满前后播种,在秋分前后成熟。
莜麦籽种一般应选颗粒饱满无杂质的,要筛干净,为了防虫害和防黑穗病(起莓莓),在籽种上喷上高度白酒或拌上“赛力散”。
为了高产,莜麦最好种在洼地,以下湿地和二阴地为最好。根据地力,每亩下种12到20斤。薄地一般用耧种,肥力好的地一般和犁开沟,手撒种。
每年锄完小麦,差不多就开始锄莜麦了,莜麦不需要间苗,所以锄起来比较快。在农业社时,定额一般为锄二亩10分工。
莜麦地最怕有杂草燕麦,燕麦不是裸籽的,长得和莜麦一模一样,没出穗以前,最有经验的老农也分辨不出来。有了燕麦,莜麦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莜麦一般只锄一次,我所在的生产队是学大寨先进集体,精耕细作,莜麦也锄两次,第二次用大锄。
莜麦长到约一尺高时开始出穗,穗子的各个分枝掛满一个个小铃铛。莜麦的颗粒就藏在铃铛里。等到铃铛变成了银白色,莜麦就成熟了。
成熟了的莜麦,一般是用镰刀割。割莜麦要有好腰板和好镰刀。俗话说:“龙探头的磨石,急毛猴的刀,不割不割又一遭”。
长到齐腰高的莜麦为最好,再高了,容易倒伏。长得太低,就说明没长成,产量就低。俗话说:“圪独杵,打一斗。”就是说低到不能用镰割,只能用手拔的莜麦,每亩顶多打一斗(约35斤)。而最好的莜麦每亩能打八、九斗,甚至一石。

1958年我十岁时,开始参加割莜麦,大人割三垄,我只能割一垄,俗称“溜鞭杆”。腰板好的女人,割莜麦能超过男人。
当时全队割地最快的是二有金老婆和三有金老婆,这妯娌两人一畛长(400米)的地头不展一次腰。

在山西和内蒙有一首割莜麦的歌曲,广为流传:
哥勒哥我在山顶以上,
手拿镰刀嘶喽嘶喽割莜麦,
小妹妹你,
白格胳膊银手镯镯,
手拿铲铲,格丢格嘣刨山药(亲亲)。
哥勒哥我在山顶以上,
手拿镰刀嘶喽嘶喽割莜麦,
小妹妹你走在那些山里,
洼里沟里岔里对坝坝那圪梁梁上,
你白格胳膊银手镯镯,
手拿铲铲,格丢格嘣刨山药,
哎嗬啦亲亲。
割倒的莜麦,捆成“个子”,在地里风干后,拉回场面脱粒。在“文革”之前,商都一带莜麦脱粒都是用连枷打。
连枷由手杆和连枷拍组成的,手杆大多用桦木,削得下圆上方,顶部打一手指粗的窟窿,以用来安轴。
连枷拍多用食指粗的四五根直溜的红柳条,然后用细的皮绳死死地编织在一起,顶端再固定一根耐实的小圆木棍,那就是连接手杆的轴,这样就制作出一副连枷。

连枷不是人人都拿起来就会用的,如果想熟练地使用它,至少也得慢慢学习三五天。打连枷用的都是个巧劲,会用的看起来特别轻松、省劲,手杆一起,连枷拍基本垂直向天,手杆一落,连枷拍就平平地拍打在地上,如此反复,一起一落,动作一快,远远望去,就见连枷在有节奏的起落声中,上下翻飞,谷物的颗粒就从庄稼的穗头上纷纷溅落下来。
不会打的人,劲大或劲小都不适合,掌握不住使用要领,很容易损坏连枷。大集体时,人们集结在一起,分成两排,各执连枷,面对面地打,一边打,一边脚下纵横挪移,缓缓向一个方向打去。
两排连枷,一边起,一边落,你上我下,此起彼落,错落有致,发出一片节奏分明的“ 乒乒乓乓”之声,十分悦耳好听。我刚学会打梿枷,有了脱谷机,梿枷就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了

莜麦被脱、扬出来后入库,莜麦秸秆和枳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B,是喂牲畜的上等饲草。牲畜吃莜麦秸秆和枳子,相当于人**米白面。
场面上莜麦脱粒,最怕莜麦毛子,这种东西粘在身上,痒得人难受,揉进眼里流泪红肿。所以脱或打扬莜麦时,必须围得严严实实,还得有一付四块玻璃的风镜,人们装备得一个个像防化兵。

关于莜麦毛子,还有一个传说:
神农氏掌管五谷杂粮,派莜麦上口外安家落户,口外气候寒冷,神农氏从王母蟠桃宴搬来琼酒一坛,让莜麦喝下御寒,这便是莜麦籽种伴酒的由来)。

莜麦到了口外,神农氏放心不下,到口外察看,莜麦还是冻坏了耳朵。神农氏急回天廷请教办法,回去后与他老婆述说了莜麦的景状。
他老婆说:“不难,口外羊毛多,给织俩耳套,不就得了。”神农氏一听忙请其妻给莜麦织耳套。故现在莜麦籽粒被毛毛裹严,一脱粒毛毛就到处飞扬。#媒体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