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奖
王双印,现为湖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化学、材料)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化学)。2006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201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玛丽居里学者)开展研究工作
刘仓理,男,1961年12月出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各项决策部署,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现对《开展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管理科学奖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有关事项进行调整,现补充通知如下: 增加申报条件:疫情防控期间,针对实际管理问题,取得突出学术成果(论文及报告)及实践成效(管理创新模式及方法),对疫情防控、安全复工有指导作用及突出贡献,具有明显社会效益的,有示范效应的,推动实际工作的个人及机构,可进行申报。 调整申报要求:疫情防控期间的项目申报,将不再限定为2015-2019年内取得成果,成果区间放宽至2020年3月底。
1月2日,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表彰2017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黄涌教授、赵劲教授、陈杰安副研究员等为主要完成人的“基于仿生质子迁移的绿色合成”项目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质子的动态迁移是酶催化过程的核心步骤,也是生物体内能量转化的重要驱动力
报告时间: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下午4:00-5:00 报告摘要:我们将介绍几类算子的紧性特征及其相关问题,如Poisson积分紧性的Carleson测度特征、David-Journe型仿积为紧算子的条件、一类帐篷空间前对偶的刻画及Calderon交换子为紧算子的条件。 报告人简介:丁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调和分析及其应用研究方向。已在国内外数学杂志上发表(含合作)学术论文百余篇、在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
依据《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励实施细则》相关规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对提名2022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成果,通过形式审查、初评函评、初评会评和终评会评等环节,经过为期10天的公示,经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通过,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批准,决定授予60项成果为2022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现将结果予以公告。 2022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1项;杰出贡献奖3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专项奖(芯片项目)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科普项目)2项;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3项;优秀青年奖15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论文9篇、提名论文5篇。授奖名单详见附件
王丽霞,女,神经内科一病房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医科大学兼职教授。东北地区神经病学术交流协会委员。1986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从事神经内科临床专业至今
徐雁平, 1968年11月生,湖北浠水人,200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3月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教学副院长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人文社科领域,2019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7项,其中重大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重大研究专项项目立项数均位列全国首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位列全省首位;东吴智库入选“中国核心智库”和“中国高校百强智库”;近5年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位列全国第23位。自然科学领域,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5项、青年科学奖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8项,资助项目数连续八年保持全国前20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4项、课题10项,获批国防重大项目1项;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400篇,其中SCIE收录2684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4位;学校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综合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9位、全国高校第11位;19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全年授权知识产权1085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508项、国际专利授权19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176项
中新社北京9月6日电 (记者 张素)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6日在北京公布2020年获奖名单,4名科学家上榜。他们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张亭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振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卢柯、山东大学教授彭实戈。 其中,张亭栋、王振义凭借发现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共获“生命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