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曾试图做饮食控制来改善健康,但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饮食吗?
我们大多数的人都很希望能够在身体不舒服、疲倦、快要生病前,赶快做点什么调整来改善自己的健康,但传统的营养学注重“适合所有人”的“均衡饮食原则”,或是等到疾病发生之后,根据检验指标和疾病严重程度来调整饮食比例。
我曾经认为在台湾已经念了美国最新的原文书,深信自己有跟上世界营养学的脚步,但后来在德国念研究所,才真正地打开了视野,重新学习了每种食物的意义。我在德国三年,只算过一次食物的分量,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探讨食物每种成分的“功能”,例如我重新了解了从短链到极长链每种脂肪酸,或是不占热量的植化素,对于食物本身品质的意义,以及进入人体之后的生化作用。我们从环境资源的角度重新思考粮食生产及营养均衡的策略,从动物权益及永续发展来制定人类的理想饮食型态,更是强调居家清洁及食材制备的方法。
从德国毕业以来,我更是积极地听过上百位医学权威及营养专家授课,从各种切入角度、大量医学文献、国家族群观察、到具体生活当中要如何实践的步骤,再重新审视,确认真实性,并且亲身体验,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及实际经验。
我们过去被食物的热量所迷惑,没有把目光放在真正重要的地方。500大卡珍珠奶茶和500大卡烤鸡腿排沙拉的营养意义绝对不同,如果还在认为一杯可乐跟一杯蜂蜜水的营养价值相似,同样以糖分和热量来计算,我们会陷入更糟糕的迷失。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正视每个人拥有的独特生化体质,找出适合的饮食设计,让正确的营养素重新修饰基因表现,达到改善体质的目标。
很幸运地我的身边已经聚集了一群拥有一样理念的营养师,我们希望透过从饮食行为、粮食生产、食物品质、个人生化体质以及情绪如何受到营养及生理因素影响等等角度切入,与大家分享无数个生活中的小故事,一起重新建构适合现代的营养学,找出适合自己个人的独特饮食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