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引用数据,指今年第一季按揭供款相对住户收入比例进一步上升至66%,显著高于过去的长期平均数45%,显示楼价超出一般市民的负担能力。此是一个正确但容易引起误会的数据,值得厘清。
按揭供款相对住户收入比例66%的数据,来自政府今年首季的经济报告。一如字面意思,数据指的是按揭供款占住户入息的比例。此处的住户入息,用的是所有住户(包括公屋户)的入息中位数;楼价用的是实用面积45平方米的市价,按揭条件是20年还款期,7成按揭。
上述计算条件多年来一直不变,好处是可以比较固定条件之下,“中等入息家庭”的按揭负担情况。缺点是,有关条件有时会偏离现实:包括公屋户的入息较低,而且他们与私人住宅按揭供款无直接关系、现时一般新造按揭年期是25年、平均按揭成数是5成多等等。
政府口中的供款与收入比率高企,与此大异其趣的是,金管局统计银行新批按揭供款占入息比率却只是34%,更是处于近年新低水平。
两个反映供款入息比率的官方数据差异其实很正常:前者讨论的是一般家庭在指定按揭条件下购买指定类型物业的供款情况。数字的解读是:现时楼价令很多中等收入家庭也难以负担。
后者是实际上申请按揭人士在现实条件下的供款比例,由于新批按揭都需要通过压力测试,即使楼价高企,新批按揭的供款比例自然会处于低水平。
综合两个数据,现时楼价无疑处于偏高水平,令中等收入家庭难以负担;但有条件入市,可以通过压力测试取得银行按揭贷款的家庭,供款负担却处于偏低水平。此是众多分析认同楼价偏高,但认为风险远低于之前高峰期的根本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