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
1月7日,农学院院长马武军、副院长刘义国等一行赴澳门威斯尼斯人5845玉米南繁育种基地,实地走访慰问陈景堂教授团队的师生。农学院种子科学系主任兰进好、作物遗传育种系副主任曾建斌陪同。 马武军一行考察了基地运行、基地人员生产生活条件、玉米授粉和育种工作进展情况,与陈景堂教授团队的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深入了解团队在玉米抗倒育种技术、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并给予充分肯定
2018小麦育种行业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十三) 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委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种子创新研究院牵头实施了“作物育种行业动态战略项目”,组织部分领域内科研人员撰写“七大作物育种行业创新动态发展报告”。2017年度的“七大作物育种行业创新动态发展报告”在《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8年第3期专辑发表后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引起了行业内科研人员和种业及粮食加工企业的关注。2018年度的“七大作物育种行业创新动态发展报告”即将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核心提示: 近日,我校赵书红教授团队取得动物基因组育种计算技术突破性进展,相关研发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核酸研究》在线发表,并被评为“突破性进展”论文。 近日,我校赵书红教授团队取得动物基因组育种计算技术突破性进展。赵书红教授团队研发的“天权”,彻底摆脱了对国外技术育种专利的依赖,提出适合基因育种大数据计算的新策略,为开展基因组高效选种及精准选配研究提供了国产化新工具
新华网郑州6月6日电记者从周口市农科院了解到,河南省农业厅于6月4日组织一批小麦专家对周口市农科院、修武县农业局在焦作市修武县郇封镇小位村设立的“周麦27号”百亩高产示范方(110亩)进行现场实打验收,随机收割1.03亩,平均亩产821.7公斤,创造了国内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据了解,小麦新品种周麦27号是周口市农科院采用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生理育种、双单倍体育种、一年3次加代、抗病性与品质平行 新华网郑州6月6日电 记者从周口市农科院了解到, 河南省农业厅于6月4日组织一批小麦专家对周口市农科院、修武县农业局在焦作市修武县郇封镇小位村设立的“周麦27号”百亩高产示范方(110亩)进行现场实打验收,随机收割1.03亩,平均亩产821.7公斤,创造了国内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据了解,小麦新品种周麦27号是周口市农科院采用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生理育种、双单倍体育种、一年3次加代、抗病性与品质平行筛选等多种新技术相结合,经过6年定向选育而成,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
近日,新一期“未来农业”青年科技论坛开讲,论坛聚焦生物技术前沿科技——智能设计育种,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王向峰教授以“从生物学角度理解一个成功植物育种家领悟的十件事”为题作专题报告,并与参会青年科研人员共同探讨前沿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交流前沿技术支撑基础研究,开拓科知识题解析新思路。 随着育种新技术的发展,育种工作已进入以技术交叉融合多元化、数据驱动决策智能化、育种体系工程化的“育种4.0”或“5G”时代。王向峰从作物育种10大关键点入手,先容了作物育种4.0以及育种决策模型建立和群体改良策略,并以案例形式系统阐述了数据驱动决策的玉米智能设计育种体系,尤其是从实践角度分享了利用全基因组选择降低育种成本的成果和经验,为玉米生物其余作物育种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铁岭旭日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铁岭东升玉米品种试验中心)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以实现作物育种高效化、精准化、信息化、机械化为目标,集单倍体生产、遗传转化、农作物分子检测、育种软件开发销售、育种机械研发生产销售和玉米新品种测试等全方位为一体的科技型育种服务公司。 公司现有员工60余人,下设8个主要部门,采用扁平式团队化管理方式,在保证服务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极大发挥了团队的执行力,让客户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优质的服务和产品
原文报道如下: 行业数据显示,我国荷斯坦奶牛存栏量在600万头左右,每年冻精需求量超过800万剂,但七成冻精来自国外进口。在业内看来,我国奶牛育种技术已与奶业发达国家实现并跑,但在后代生产性能、基因检测芯片、性控专利技术、奶牛育种资源群等方面仍存在短板。眼下,我国几大牧业集团正通过联合育种方式,投入到与进口种源的竞技之中
农业育种采用传统的育种方式,与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相比存在不可控、周期长、干扰多等缺点。如小麦育种,传统方法育成一个优良新品种一般需要8-10年,采用生物分子育种周期可以缩短到4年左右,并且可以实现多抗等常规育种难以实现的目标。生物育种在基因挖掘分析、基因组编辑选择、细胞融合、模拟生长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超级计算力的支撑
荣廷昭院士50多年来,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学科主要带头人,在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培养硕、博士50余名;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四川省和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对玉米数量性状遗传及育种方法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设计并成功实施了自交系、杂交种选育与群体遗传组成研究、群体改良同步进行的育种新方法,提出了西南地区玉米育种利用热带种质的新途径,结合西南实际对传统育种方法进行了改良,多途径培育出雄性不育等育种新材料,筛选到了西南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急需的优良受体自交系并成功利用
核心提示: 近日,我校赵书红教授团队取得动物基因组育种计算技术突破性进展,相关研发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核酸研究》在线发表,并被评为“突破性进展”论文。 近日,我校赵书红教授团队取得动物基因组育种计算技术突破性进展。赵书红教授团队研发的“天权”,彻底摆脱了对国外技术育种专利的依赖,提出适合基因育种大数据计算的新策略,为开展基因组高效选种及精准选配研究提供了国产化新工具
育种信息化仪器让农业育种效率翻了好几番! 大家在此前的文章中有专门认识过育种信息化仪器,比如:育种小区远程监控系统、大米外观品质检测系统、智能考种系统等等,可以说它们的出现,让农业育种效率翻了好几番,不仅如此,育种的准确率也有很大提高。 就拿玉米考种来说,传统的玉米考种作业,大多是是采用手工采集、记录的方式,由于效率低、易出错,很难保证及时的数据汇总工作,也严重影响了育种工作进度的完成。而从大局出发,要实现育种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还是数据采集和数据汇总方面的问题
育种信息化仪器让农业育种效率翻了好几番! 大家在此前的文章中有专门认识过育种信息化仪器,比如:育种小区远程监控系统、大米外观品质检测系统、智能考种系统等等,可以说它们的出现,让农业育种效率翻了好几番,不仅如此,育种的准确率也有很大提高。 就拿玉米考种来说,传统的玉米考种作业,大多是是采用手工采集、记录的方式,由于效率低、易出错,很难保证及时的数据汇总工作,也严重影响了育种工作进度的完成。而从大局出发,要实现育种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还是数据采集和数据汇总方面的问题
荣廷昭院士50多年来,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学科主要带头人,在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培养硕、博士50余名;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四川省和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对玉米数量性状遗传及育种方法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设计并成功实施了自交系、杂交种选育与群体遗传组成研究、群体改良同步进行的育种新方法,提出了西南地区玉米育种利用热带种质的新途径,结合西南实际对传统育种方法进行了改良,多途径培育出雄性不育等育种新材料,筛选到了西南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急需的优良受体自交系并成功利用
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的关键,都离不开优良品种的选育,在这方面,杂交水稻品种的推广就是很好的证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良品种不仅要产量高,而且吃起来要口感好、耐储藏,种起来要成本低,效益好,这就需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目标,并面向目标对育种材料和育种技术路线进行创新。 育种创新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全体育种工作者的团结协作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名单,确定23个省份的55个养殖场为第一批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其中,光明牧业上海奶牛育种中心公牛站成功入选,荣获“国家级牛布鲁氏菌病净化场”“国家级牛结核病净化场”称号。 光明牧业上海奶牛育种中心公牛站前身为上海种公牛站,隶属于光明乳业,成立于1974年,至今已有近50年的育种历史,是我国著名的专业奶牛育种公司
荣廷昭院士50多年来,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学科主要带头人,在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培养硕、博士50余名;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四川省和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对玉米数量性状遗传及育种方法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设计并成功实施了自交系、杂交种选育与群体遗传组成研究、群体改良同步进行的育种新方法,提出了西南地区玉米育种利用热带种质的新途径,结合西南实际对传统育种方法进行了改良,多途径培育出雄性不育等育种新材料,筛选到了西南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急需的优良受体自交系并成功利用
【概要描述】鸿翔种业有限公司薛守旺先生讲做客本期大讲堂,做题为“浅谈夏玉米育种的策略”的报告,敬请关注。 薛守旺,莱阳农学院(青岛农业大学)农学学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遗传学硕士,1998-2002年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任玉米育种家,玉米产品线经理,2003-2014 孟山都远东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商业化玉米育种家 。2016年-2019年 山西大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玉米首席育种家,2020年加入鸿翔种业,负责夏玉米产品评价与定位
岗位描述:(1)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包括材料的杂交、分子标记筛选、材料检测、田间及温室种植管理等。(2)辅助育种专家开展育种工作,负责田间繁育种子计划的实施和执行;(3)参与播种、授粉、收获和其它育种过程的各项活动;(4)从事田间试验的观察、调查、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5)、育种技术攻关与种质资源创制;(6)、新品种选育与认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育种相关资料整理和归档。 任职条件:1、学历及教育要求:农学、遗传育种、种子工程、植保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南繁是常用的加速育种措施,就是育种材料在本地夏秋季收获后,利用秋冬(春)季在南方温暖的地方再种植一季,通过一年两代,加速材料稳定,缩短育种年限,并有效提高小麦后代材料的适应性。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小麦团队已连续几十年到云南省元谋县进行南繁育种工作,2022年10月初克服北方各省市疫情影响,在元谋种植了一万余行小麦育种材料,春节前材料陆续进入成熟期,市农科所小麦育种团队杨蕾等人,春节期间放弃了与家人团聚和节日的休息,在云南南繁基地田间地头进行了紧张忙碌的选择收获工作,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大年刚过,市农科所书记段如文同志便赶到元谋县对南繁工作人员进行慰问,并参与了田间选择工作
记者10月31日从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获悉,海南省已完成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二期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等3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已陆续进驻,围绕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育种开展试验工作。 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二期位于三亚市崖州区南滨居,目前已建设围栏、监控、门禁、排灌等设施,引入小气象站等设备对风速、风向、雨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二氧化碳、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现场监测,探索开展南繁CRO(合同研究组织)服务,为入驻的科研单位和企业提供农工劳务、机耕设备、生活服务等一体化育种服务,助力农业科研。 三亚崖州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等单位协力加强生物育种专区安全管理,制定生物试验操作规程,加强试验材料的可追溯管理,建立完善的试验管理台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等,落实专区及周边的监控和巡查工作机制,建设秸秆碳化车间等设施做好收获期废弃物处置工作
南繁是常用的加速育种措施,就是育种材料在本地夏秋季收获后,利用秋冬(春)季在南方温暖的地方再种植一季,通过一年两代,加速材料稳定,缩短育种年限,并有效提高小麦后代材料的适应性。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小麦团队已连续几十年到云南省元谋县进行南繁育种工作,2022年10月初克服北方各省市疫情影响,在元谋种植了一万余行小麦育种材料,春节前材料陆续进入成熟期,市农科所小麦育种团队杨蕾等人,春节期间放弃了与家人团聚和节日的休息,在云南南繁基地田间地头进行了紧张忙碌的选择收获工作,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大年刚过,市农科所党委书记段如文便赶到元谋县对南繁工作人员进行慰问,并参与了田间选择工作
崖州湾科技城建设育种材料存证与惠益分享平台近日上线,标志着该园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出“育种材料第三方存证”业务。此举将有效推动育种数据有序共享、育种资源有序流动,促进育种科研高效创新,助力种业振兴。 育种材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推动种业产业高效创新,充分发挥“南繁硅谷”产学研集聚的优势,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探索建设育种材料存证与惠益分享平台,配套建立了“育种材料惠益分享”等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
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公众号公布了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航天育种实验项目清单,吉县苹果种质位列航天育种材料之中。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31.5克吉县苹果种质作为112家单位1300余份作物种子、微生物菌种等航天育种材料之一,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前往太空进行空间诱变育种试验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联合多家单位,提出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智能育种新策略——基因组-环境组集成预测。这一新策略的提出,将改变过去主要利用基因型和表型进行选择的育种模式,使未来育种能够在基因型-表型-环境型全方位信息支撑下,准确预测特定基因型在特定环境下的表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适应气候变化、适应特定环境的定向育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2016年8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第2437号公告,根据《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我公司利用现代遗传育种技术,历经多年培育 “鸿光黑鸡”配套系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得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证书,证书编号为农09新品种证字第74号。 9月20日下午,公司在二楼大会议室组织召开了“鸿光黑鸡”配套系荣获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证书座谈会。公司董事长李养和、总经理李志南、副总经理何旭少、育种技术部经理李毅、公司各分管领导、各部门领导及公司育种团队成员出席了本次会议,会上育种技术部经理李毅对“鸿光黑鸡”配套系荣获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证书这一殊荣的育种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未来的育种工作的方向作了汇报,随后公司总经理李志南对公司多年的育种工作获得的成果发表了重要的讲话
荣廷昭院士50多年来,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学科主要带头人,在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培养硕、博士50余名;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四川省和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对玉米数量性状遗传及育种方法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设计并成功实施了自交系、杂交种选育与群体遗传组成研究、群体改良同步进行的育种新方法,提出了西南地区玉米育种利用热带种质的新途径,结合西南实际对传统育种方法进行了改良,多途径培育出雄性不育等育种新材料,筛选到了西南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急需的优良受体自交系并成功利用
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的关键,都离不开优良品种的选育,在这方面,杂交水稻品种的推广就是很好的证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良品种不仅要产量高,而且吃起来要口感好、耐储藏,种起来要成本低,效益好,这就需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目标,并面向目标对育种材料和育种技术路线进行创新。 育种创新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全体育种工作者的团结协作
【建设内容】建设实验室373平方米、猪舍970平方米、鸡舍1125平方米,购置猪舍工艺设备207台(套)、鸡舍工艺设备193台(套)及分子遗传育种技术仪器设备5台(套)。 【建设成效】该项目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分子育种中心具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和现代化的畜禽分子遗传育种开放实验室,建立起畜禽品种遗传改良上游科学研究和技术平台,为基层育种单位提供分子育种材料和育种技术支撑,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畜禽育种的技术水平。现两栋新建猪舍已经开始使用,共养猪340头,可为4-5个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实验群体
【建设内容】建设实验室373平方米、猪舍970平方米、鸡舍1125平方米,购置猪舍工艺设备207台(套)、鸡舍工艺设备193台(套)及分子遗传育种技术仪器设备5台(套)。 【建设成效】该项目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分子育种中心具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和现代化的畜禽分子遗传育种开放实验室,建立起畜禽品种遗传改良上游科学研究和技术平台,为基层育种单位提供分子育种材料和育种技术支撑,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畜禽育种的技术水平。现两栋新建猪舍已经开始使用,共养猪340头,可为4-5个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实验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