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科学
报告人简介:马有志,1963年7月出生,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科院二级杰出人才。1988年-1994年留学日本,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生物学系主任,农业部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副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
德国拜尔-Bayer 拜耳作物科学公司是拜耳集团三大业务子集团之一、全球领先的创新型作物科学公司。公司产品范围广泛,涉及作物�;�、非农业害虫治理、种子和生物技术等领域 。公司致力于通过提供一系列优秀的产品和广泛的服务,支持现代化可持续性农业和非农业发展
高达2.4米的“巨人”水稻、每粒均包着一层薄薄外壳的玉米、长在我国最南端的“袖珍”棉花……这些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奇珍异种,正保存在国家作物种质库里,如今,它们将迎来自己的“数字身份”,可以更好地释放其自身价值,提升种质资源共享利用效率。 “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近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将通过加快种质资源遗传信息和实物整合、数字种业工具开发等工作,提升信息化水平和保护利用能力。 作物种质资源是种业创新的源头
该品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又一科研巨献,从周麦16/荔垦4号中选育的抗寒、大穗、大粒、高产、抗病、抗干热风小麦新品种,由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独家买断其生产经营权: 大穗大粒:长方型大穗,亩穗数约44.5万,穗粒数38粒左右,千粒重48.8克,白粒,籽粒大、角质,饱满度好; 抗寒:该品种为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幼苗半匍匐,长势壮,冬季抗寒性好; 高产:平均亩产较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8.3%,极显著,居30个参试品系第1位; 抗病: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对叶枯病和赤霉病的抗性优于对照周麦18; 抗倒:株型紧凑,植株较矮73厘米左右,高抗倒伏; 抗干热风:根系活力强,叶功能期长,灌浆速度快,耐旱性好,耐后期高温,抗干热风,灌浆速度快,落黄好;
“平均亩产320.50公斤!”近日,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苑庄镇毕村1.05万亩大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由国家大豆良种科研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山东圣丰种业科技组织有关专家,对前茬为小麦,采用免耕覆秸栽培技术种植的3300亩大豆新品种“圣豆5号”高产示范田进行了现场测产。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天富表示,平均亩产320.50公斤是我国大豆平均亩产的两倍多,在世界同纬度地区都是非常突出的。由圣丰种业自主选育的“圣豆5号”,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联合多家单位,提出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智能育种新策略——基因组-环境组集成预测。这一新策略的提出,将改变过去主要利用基因型和表型进行选择的育种模式,使未来育种能够在基因型-表型-环境型全方位信息支撑下,准确预测特定基因型在特定环境下的表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适应气候变化、适应特定环境的定向育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期刊收录:知网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期刊荣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主要栏目:种业论坛、专题论述、种业巡礼、学法用法、管理与经营、经验交流、研究论文、问题与探讨、育繁制种与引种、实用技术、知识窗、新品种?品种资源 《中国种业》(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种子协会主办的全国性、专业性、技术性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种业科技期刊。该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在本行业其权威性、影响力和发行量均名列前茅
《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季刊)由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2014年创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工程院张福锁院士
日前,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第九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新区青岛黄河路市场经营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青岛西海岸农高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皇丰粮油食品有限公司3家企业成功入选;在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公示的第八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申报和市级龙头企业监测合格企业名单中,新区清原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拟被认定为第八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近年来,区农业农村局始终坚持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农业为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深挖农产品加工企业潜力,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队伍,加强与农户利益联结,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区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坚力量,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更加广泛,有效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童红宁,博士,研究员,2002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获博士学位留任助研,2013年升为副研,2014年6月至9月于美国Iowa State University访问, 2016年12月至今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入选中国农科院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获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主要从事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受植物激素调控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以通讯或第一(含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23篇,包括Plant Cell (5篇),Molecular Plant,Nature Plants,PNAS,Trends in Plant Science,Plant Physiology,Plant Journal等;参与发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Plant Cell,Plant Journal等论文9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专利授权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