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科学
由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办的“第一届国际作物分子改良学术研讨会”,将于2010年5月29日-30日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召开。 本次学术研讨会拟邀请国内外作物分子改良(包括转基因作物)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报告相关内容(见会议日程),为我国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搭建一个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交流平台,通过国内外学者之间的交流对话,展示与了解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并希望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探讨中国作物分子改良的研究与战略发展思路,促进中国作物分子改良领域的研究。 CopyRight 2009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校登记号:NW-0302
产品与服务 Products ?陕西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新型环保农药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营业务,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农药定点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拥有产品研发、中试和产业化生产、产品包装、市场营销推广及售后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主要致力于研发生产环保型农药。研制的环保产品达200多个,90%以上的为低毒产品,未使用石油类、苯类产品作溶剂,真正达到高效、环保、安全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记者于文静)“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近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将通过加快种质资源遗传信息和实物整合、数字种业工具开发等工作,提升信息化水平和保护利用能力。 作物种质资源是种业创新的源头。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探索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推动种业振兴,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腾讯公司近日发起“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将围绕种质资源的数字化信息保护利用,展开全方位合作
9月11日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光明网、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三期“科学麻辣烫”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业科技成就回顾与展望”主题论坛在国家农业图书馆举行。院士、专家、媒体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业科技成就进行了深入研讨,探究中国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伟大转变背后的科技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孙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静等参加活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制片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影视专委会秘书长冯其器主持活动
中国作物学会于10月15日在江苏省扬州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了2018年学术年会,来自全国100多家单位共计1300多人参加了本次盛会。 为了促进作物科学的学术交流,推动作物科技创新及助力乡村振兴,会议主题“作物科学与乡村振兴”。 年会以特邀报告、分会场报告、墙报交流及研究生论坛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摘 要: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及现代玉米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对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玉米品种选育朝着优质、高产、抗逆、高效、早熟等方向发展。在边缘化的环境中干旱、土壤贫瘠和病虫草害等生物与非生物逆境对生产的危害呈加重趋势培育和种植耐逆性强、水肥利用效率高的品种是实现生产可持续发展和继续提高产量的途径之一
9月11日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光明网、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三期“科学麻辣烫”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业科技成就回顾与展望”主题论坛在国家农业图书馆举行。院士、专家、媒体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业科技成就进行了深入研讨,探究中国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伟大转变背后的科技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孙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静等参加活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制片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影视专委会秘书长冯其器主持活动
9月11日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光明网、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三期“科学麻辣烫”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业科技成就回顾与展望”主题论坛在国家农业图书馆举行。院士、专家、媒体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业科技成就进行了深入研讨,探究中国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伟大转变背后的科技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孙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静等参加活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制片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影视专委会秘书长冯其器主持活动
叶绿素测定仪可以实现叶绿素的定量测定,在作物科学施肥、栽培与病理研究工作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仪器的测定,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作物光合作用的效果以及作物氮元素的含量等,为研究叶绿素的作用和功效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测量方法。 叶绿素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通过叶绿素测定仪分析研究叶绿素的作用,叶绿素含量与作物氮元素含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叶绿素也可以了解到作物的营养状况以及对土壤中氮元素的利用情况。叶绿素在光合作用的光吸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叶绿素含量不足作物的光合作用也会受到影响
本报讯(记者芦晓春)近日,记者从北京市农业局获悉,为了落实中央关于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政策,今年北京市农业局种子管理站以冬闲期绿色覆盖与保护性种植模式中的新型优势作物小黑麦为切入点,实施了“京津冀小黑麦新品种筛选与示范”项目,引进了小黑麦新品种在京津冀地区开展多点品种筛选试验,目前在三地开展了3个小黑麦新品种示范,示范面积共240亩。 为了检验项目工作开展的效果,日前北京市种子管理站举办了京津冀小黑麦新品种筛选和示范观摩会,来自京津冀各区县种子管理站、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育种单位的代表近40人参加。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孟凡华副研究员介绍,小黑麦是由小麦属和黑麦属物种经属间有性杂交和杂种染色体数加倍而人工结合成的新物种,它结合了小麦和黑麦的优点,一是生长势强,抗旱节水,是资源节约型作物;二是抗病虫性好,整个生长期内不需要喷洒农药,环境污染少;三是能解决冬季农田**问题,减少水土流失,避免沙土飞扬,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