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本
为了配合农业部在全国推动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5月21日,全国绿色肥料市场战略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市场战略工作委员会主办、广东省湛江市康泰建农业有限公司承办,以“控制化肥用量、推动绿色发展”为主题,旨在推进农业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与会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正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实现“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智能农机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词。相对比于传统的农业机械,智能农机具有智能安全、高效节本、多能通用等诸多优势。现代农业绿色优质、节本丰产、高效发展离不开智能农机装备,通过众多智能化系统应用,在耕种管收植保各环节,以智能农业装备为基础的精准农业可以做到科学决策、按需农作,实现对生产资源的节约和对土地的更好利用,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发布时间:2022-12-29 来源: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团委 阅读次数:432 12月2日,《中国青年报》和 “学习强国”同步刊登《“振兴杯”赛场青年科创力澎湃》专题文章,分享了中铁四局钢结构建筑公司参赛项目《“小程序”助力“大管控”,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及管理研究院参赛项目《预制构件生产管理解决方案》研发历程和项目创效情况。 文章讲述了中铁四局管理研究院李亮带领一支年轻团队,围绕为传统行业转型赋能、助力企业节本增效目标,深研《预制构件生产管理解决方案》课题,通过近4年系统研发改良,一路攻坚克难,运用人、机、料、法、环等要素,为基建行业生产模式寻找智能化破题方案。针对传统高危作业安全管控模式审批流程复杂的问题,钢结构建筑公司《“小程序”助力“大管控”,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项目团队围绕起重吊装和高空作业两个模块开发了“高危作业安全管控系统”
近日,在位于山西农业大学东阳试验基地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成果展示现场,记者发现,不同玉米田块的长势大有不同,其中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长势颇为喜人、茁壮。 “现代农作物育种技术有几个里程碑式的发展,该项目在杂交诱导单倍体育种上的多项原创性突破是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新的里程碑,对我国农业技术革命将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告诉记者,单倍体快速育种技术大大提高了新材料的创制速度
“旁边那些油菜都已经抽苔了,而且叶片颜色偏黄,你看试验田里的油菜,根茎长得粗壮不说,还绿油油的……”日前,在位于西宁市湟中区上新庄镇东沟滩村的油菜试验田里,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王淑英对记者说道。这是一块一亩见方的试验田,分成了18个区域进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梯度试验。 “简单来说就是,对不同区域的作物,通过不施肥、施用化肥、施用有机肥,以及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等不同的用肥比例,看最后什么模式对农业生产是最适合的
近几年由于各级加大了对农户购置农机的补贴力度,我市农户购置农机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为进一步做好农机推广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我市将继续扩大农机补贴的范围和规模,那.. 近几年由于各级加大了对农户购置农机的补贴力度,我市农户购置农机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为进一步做好农机推广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我市将继续扩大农机补贴的范围和规模,那具体补贴范围和标准有什么规定?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甘肃省民乐县是全国典型的干旱缺水地区之一。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水资源短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2018年,民乐县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实现了适时适量灌溉,节水率达70%以上,肥料利用率由37%提高到80%以上,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20%左右,马铃薯、中药材、高原夏菜增产幅度分别达到30%、26%、17%以上,亩节本增效1000~1500元左右。 民乐县还整合高效节水灌溉、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水肥一体化项目资金1500多万元,建成马铃薯、中药材、高原夏菜高标准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8个,面积达8000亩
金桂飘香硕果肥,又到中秋月圆时。值此中秋佳节和国庆节“双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集团党政领导班子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全体员工,尤其是为了抢工期赶进度节日期间仍然工作在一线工地的职工们致以节日的慰问
1月18日,我院生态所“甬优水稻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团队”赴象山县黄避岙乡里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 “稻-草-鹅”生态种养新模式的技术指导。 “稻-草-鹅”生态种养模式,旨在提高冬闲田的利用率及生产潜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种粮农民的经济效益。在该框架的指导下,里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300亩稻田进行“稻-草-鹅”生态种养新模式的示范与研究
9月11日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光明网、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三期“科学麻辣烫”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业科技成就回顾与展望”主题论坛在国家农业图书馆举行。院士、专家、媒体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业科技成就进行了深入研讨,探究中国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伟大转变背后的科技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孙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静等参加活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制片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影视专委会秘书长冯其器主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