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本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获悉,按照国家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实施保护性耕作,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2950万亩,占内蒙古东部四盟市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 据了解,保护性耕作是一项能够实现作物稳产高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其核心要求是在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秆覆盖情况下进行免(少)耕播种,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用。内蒙古主推“秸秆全量覆盖+免(少)耕”和“秸秆部分覆盖+免(少)耕”两种技术模式
多年来,双辽市将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实施定位为沃土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农业节本增效工程,并强化工作落实。保护性耕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双辽市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沙性土壤约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0%,土壤相对贫瘠,农业生产播种难、出苗难,并且每年产生的秸秆大部分用于焚烧,不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也浪费了大量资源
企业IT服务创新的逻辑——SaaS、Low Code and RPA SaaS产品/服务的底层逻辑是共享经济。 以前,ERP是卖给大企业的,也只有大企业有实力、有资源可以定制开发ERP。那时,虽然中小企业也有信息化需求,但一来中小企业没钱;二来,企业小,企业信息化的带来的效益不明显;三是,搞企业信息化厂商的又没那么多,市场竞争不激烈,这块市场就显得鸡肋
时光飞逝,转眼2022年已经结束。2022年,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在一年将要结束的时候,我们也见证了疫情防控时代的结束。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中,我们有很多无奈,有很多遗憾,但也有很大的成长,很多的收获
9月11日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光明网、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三期“科学麻辣烫”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业科技成就回顾与展望”主题论坛在国家农业图书馆举行。院士、专家、媒体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业科技成就进行了深入研讨,探究中国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伟大转变背后的科技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孙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静等参加活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制片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影视专委会秘书长冯其器主持活动
农业农村部:推荐使用秸秆打捆直燃锅炉供暖(热) 为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精神,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农业农村部组织遴选了114项农业主推技术,其中包括秸秆打捆直燃锅炉供暖(热)关键技术。 在技术特点方面,秸秆打捆直燃锅炉供暖(热)技术是将田间松散的秸秆经过收集打捆后,利用秸秆直燃锅炉将整捆秸秆进行直接燃烧,替代燃煤等化石燃料为村镇社区、乡镇政府、学校、医院、敬老院、温室大棚等场所进行集中供暖。该技术同样适用于村镇洗浴中心供热和农产品烘干供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