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烤玉米
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了,我家里仍然很穷,还有外债没还清。但妈妈每年开春种地时,都在园子周边种上一些低产的白玉米,不为别的,只为我这个儿子,为了我夏天放暑假回家能吃上点儿烤玉米。家里的玉米,不施化肥,不喷农药,纯绿色食物!
妈妈烤玉米很有手艺。妈妈从园子里挑选半熟的玉米,怎么挑呢?首先剥开玉米衣,然后用手指甲掐玉米粒,如果是喷出浆液,则太嫩,烤熟后搓不下玉米粒,吃着也不香,这样的不要。如果一点儿浆都不冒出,又太老,烤熟后嚼不动。必须介于二者之间。所以妈妈不用任何人去挑玉米,而是自己亲自去挑选。挑好后掰下来,再剥掉外层的玉米衣,而且一定要保留一两层玉米衣。玉米准备好了后,就开始准备火炭。但妈妈一般都利用做饭后的火炭,明火已经燃烬,只剩下通红的火炭,这正好适合烤玉米。先把带衣的玉米埋入火炭里,由于玉米衣是鲜湿的,有了它的保护,高温的火炭就不至于把玉米粒烤糊。等到烤熟后,对了,应当说是蒸熟之后,因为炭火并没有直截接触到玉米粒,而是接触到玉米衣,玉米衣与玉米粒都是湿的,炭火一烤,产生热蒸汽,硬把玉米粒蒸熟。但是,玉米虽然熟了,但却不好吃,因为它缺少香味儿。于是妈妈从火炭中把玉米取出,剥掉玉米衣,然后明放在火炭上烤,直至烤得焦黄,吃起来满口香!

一般人烤玉米,只要把玉米一埋入火炭中,就离开忙别的去了。妈妈则不然,妈妈烤玉米,就一直守在旁边,听着,看着,翻弄着。玉米埋在火炭里时,无法眼看见烤的情况,只能用耳听声,听到玉米衣发出嗞嗞的焦糊声,玉米粒发出扑扑的爆气声,说明玉米粒已熟。去掉玉米衣后就明放在火烤时,并观察玉米粒的颜色变化,一面颜色变得焦黄,就翻弄一下,直至各面全都变得焦黄,一个焦脆喷香的玉米就烤好了。因为妈妈是一直守在火炭边的,妈妈的脸被火映烤得通红。其实妈妈平时因为营养不足,脸色总是苍白的,这时被火映红,再配合着热出的汗湿,突然觉得妈妈年轻了许多。其实仔细回想一下,每次我放假回到家里,妈妈仿佛都年轻了许多,忙里忙外,忙吃忙穿,声含喜音,面带笑容,一点儿都知疲倦。
妈妈用心烤玉米,但她自己却不怎么吃烤玉米,她总是笑盈盈地看着我吃玉米,还时常问我:“火儿大还是火儿小,香不香?”能不香吗?这玉米不仅香在我的嘴里,也香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