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记忆:烤玉米

我最喜欢吃的玉米不是煮着吃,也不是煲汤,而是烤着吃。

严格意义上来说连烤都不算,因为它是放在火堆里烧出来的。

所有各式各样做法的玉米都不及烤玉米的百分之一好吃。

我就是喜欢吃,而且是烤糊了的。

第一次吃烤玉米是很小很小的时候。

那时候我们家的房子还是小草屋,那时候村里的街道还是土路,那时候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大树,那时候我们是还以柴火为主要的烧火方式。

秋天的时候,树叶枯黄飘落。地上铺满一层厚厚的杨树叶。

还有堆在路边经过一个夏季的雨淋而腐烂的稻草和麦秸。

再加上其他乱七八糟被打扫出来的柴火,这些都得清理干净为秋天新的柴火腾地方。

所有废弃的柴火们被堆成一堆,然后被点燃,就成了袅袅炊烟~哦,不,是狼烟……

在乡村的布满泥土的道路上会看到狼烟滚滚,潮湿的草屑带来的烟气更是熏得人涕泪横流。

这个时候大家都躲在家里关好门窗,等着火势渐旺。

当火烧起来的时候烟雾就少了,大家就围聚在周围,特别是小孩子。兴奋又欢乐。

熊熊火焰飞起三丈高,照的脸上火辣辣的。跳动的火苗映在孩子的眼睛里,就像两只想要腾飞的龙一样……

大家嘻嘻哈哈拉拉家常,时不时的围拢一下散落在周围的草屑。

等着火势渐渐变弱,这时候婶子大娘叔叔伯伯就会喊:想吃啥的赶紧回家拿来烤!

等的就是这句话,小孩子们就会呲溜一下跑没影,速度堪比刘翔百米跨栏了!

然后从家里拿来土豆、地瓜、玉米等,各人用小棍子扒拉一个窝,把自己的东西埋进去。

这个时候的火堆明火已经燃尽,还剩下隐藏在里面的暗火。

玉米地瓜等就靠着里面的暗火给捂熟了。

当火堆即将熄灭的时候用小棍子扒拉几下找出自己烤的东西,都已经烤成焦糊的黑炭状。

这时候不要气馁啊,外表最丑的味道往往是最惊艳的!

像地瓜和土豆这样的,就算外皮糊了,扒扒皮里面还是鲜嫩焦黄的瓤。

冒着腾腾的热气,香味直往鼻子里蹿。

扒皮扒的两手黢黑,也挡不住馋虫的急迫感。

而玉米则没有这么好运了,玉米的皮耐不住火的炙烤,三下五除二的就能化成一堆灰烬。

所以烤玉米的时候应该找个浅显一点地方埋起来。

这样烤出来的玉米外皮刚刚烧没,玉米刚刚带一层焦糖色,味道最是正好。

当然,用火堆烧出来的玉米肯定不会那么均匀,一般情况下都是一边烤的正好,另一面已经焦糊了。

这样也不错啊!

在那个没有专业烧烤的年代,能吃上这样的烤玉米也是极其满足的。

烤的玉米很干,玉米粒很容易被掰下来,一颗颗往嘴里送,既打发时间还能享受美味。

很多调皮的小男孩不顾及形象的狂啃,一顿下来,满嘴都是焦糊黢黑的痕迹。

往往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善意的开玩笑说他们是“小馋猫”。

小时候吃的烤玉米从来没有完整的,都是半边糊的。却依旧吃得不亦乐乎。

烤的玉米和煮的玉米口感有很大的差别。

煮的玉米黏黏糯糯,一吃吃满嘴。

而烤的玉米吃起来更有嚼劲,用牙齿一咬,会有一个爆破的声音,比煮的更劲道更美味!

而我超级迷恋那个烧糊了的味道,香喷喷,甜丝丝,简直就是欲罢不能啊!

较之地瓜和土豆我还是喜欢玉米,不会弄得满手黏糊糊,也不会一吃就饱。

不管是一粒粒的抠着吃还是啃着吃,都不拖泥带水,干脆利落的很!

更多的时候则是把玉米粒都抠下来放在碗里,一个个拈起来往嘴里送,幸福感爆棚!

那个时候街坊邻居的隔三差五的就整一堆火,我们也能隔三差五的吃上烤玉米。

但是玉米是有季节性的,吃上三五次就没有了。

一年当中,美味只有短短一个月的品尝时间。

有时,越是稀少的东西越是惦念。

如今,村里的路也修成水泥路了。

大树也被砍了,家家户户都有煤气灶,再也看不见火堆燃起的情景。

而且现在环保意识这么强,大家也不敢再去“释放”烟雾了。

那些难忘的美味再也尝不到了……

大街上倒是有烤玉米的,先不说玉米不好吃,光看他撒的那些作料,什么番茄酱、孜然粉、麻辣酱之类的,光是听着就让人没有食欲。

我觉得吃东西,就得用最原始的方法,才能做出最原始的味道

加上乱七八糟的佐料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味道。

过分的繁杂有时候并不见得是好事。

玉米,本就是简简单单的东西,简单吃才能吃出感觉。

有些食物,简简单单就是美味。

如今慢慢长大,让我们怀念的不仅仅是味蕾上的留恋,还有那些匆然流逝的岁月……

秋风起,那片玉米地又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