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
一、犯罪未遂的几种形态有什么? 1、客观原因致使犯罪分子的犯罪未能得逞,可分为以下几种具体情况: 这种分类表现出各种犯罪未遂的形态,便于把握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这在司法实践中为更有力地打击犯罪分子保护人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犯罪分子主观方面原因造成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未能得逞,可分为以下几种具体情况: (1)犯罪分子自身能力的限制; (2)犯罪分子对犯罪工具的认识上的错误; (3)犯罪分子对犯罪方法的认识上的错误; (4)犯罪分子对犯罪对象认识上发生错误; (5)犯罪分子对作案现场情况的认识错误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记者罗沙)记者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6日公布了一份专题报告显示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交通肇事罪案件的特点和趋势。 对于交通肇事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专题报告显示交通肇事罪案件量2017年小幅上升后2018年、2019年呈连续下降趋势
非法经营罪(烟草近50万元),经辩护判决八个月有期徒刑。 法律规定:非法经营罪:《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 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场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 (二)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 (三)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或者保险业务的; (四)其他严重扰乱市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第二百三十一条 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二十一条至第二百三十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中新网1月25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1月24日下午14点30分,布朗律师(Alexandre Braun)走出巴黎大事法院第17法庭。他表示华裔告《观点》周刊辱华言论一案已由法庭立案。 “我对我们国家的法律有信心
司法考试改革后客观题分两个批次考试,试卷由原来的三卷改为两卷,根据历年试题内容可知民刑法考点依然是占比最大的,行政、刑诉、民诉次之,三国法、理论法、商经法被称之为小法,但也是背多分科目,下面万国法考小编为大家总结了一些关于《刑事诉讼法》相关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多项选择题。 解析:《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七条第二款规定,“收件人本人或者代收人拒绝接收或者拒绝签名、盖章的时候,送达人可以邀请他的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到场,说明情况,把文件留在他的住处,在送达证上记明拒绝的事由、送达的日期,由送达人签名,即认为已经送达”
摘要:作者:张宇 为依法准确打击涉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各类违法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2020年2月6日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 为依法准确打击涉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各类违法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2020年2月6日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以下简称《防控意见》)
关于商业秘密的定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本条所称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我国刑法第219条亦做了相同的规定。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对商业秘密作如下理解: 首先,商业秘密的内容应该是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包括:产品、配方、生产工艺和方法、图纸、研究开发的文件、企业验收标准、客户情报、采购计划、供货渠道、销售计划、会计财务报表、价格方案、分配方案、计算机软件以及管理方法等等
刑事自诉,根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刑事自诉是指被害人、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为了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自诉案件,是"公诉案件"的对称。在我国,各级法院审理案件以起诉作为审判前提条件
有男子为离婚偷拿妻子身份证去户政事务所办离婚,就是找另外一名女子假冒妻子。户政事务所的人员当然也有发现此人似乎非照片中之人,但该女子辩称因发生过车祸而有去整形,所以现在长相与照片中有出入,男子也在一旁帮腔。半信半疑的户政人员还是请同事查证,但当时连系不上元配只好先准了离婚,该男女离开以后才连系上元配,原来有人假冒她来办理离婚
正当防卫新规的一大亮点就是体现了“不能苛求防卫人”的特点,立足防卫人的“所处情境”和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 近年来,多起涉正当防卫案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近日联合出台《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对依法准确适用正当防卫制度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