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行
空观、止观和内观,三个概念里都有个“观”字。“观”的意思就是看。看就是直接用眼看,不假借过度的思维、推理以及逻辑等
大乘行人在三贤和十圣之间, 尚须经过四加行, 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 所谓四加行, 即修四寻思观, 能得四如实智。 行者对四寻思寻求思察, 以此推求之观为因, 而生即可决定之智, 不惟了知所取所缘之四寻思中的名等四法, 是自心所变, 假有实无, 且也了知能取能缘的名等四法, 亦为假有实无, 谓之四如实观, 或四如实智。 如实者, 谓恰如真如实性, 毕竟不可得
谓于一切法如实正知, 无有罣碍, 是佛之智, 故名如实智。 四如实观 — 大乘行人在三贤和十圣之间, 尚须经过四加行, 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 所谓四加行, 即修四寻思观, 能得四如实智。 行者对四寻思寻求思察, 以此推求之观为因, 而生即可决定之智, 不惟了知所取所缘之四寻思中的名等四法, 是自心所变, 假有实无, 且也了知能取能缘的名等四法, 亦为假有实无, 谓之四如实观, 或四如实智
一九八八及八九年,创古仁波切接受美国那洛巴佛学院的邀请,针对莲华戒菩萨所造的《中观学派修道次第论》上卷及中卷做了系列的弘法开示。仁波切以清晰的言词、简单的比喻,将修行次第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从慈悲心、菩提心的启动,到空性的见道过程,以及透过修行六波罗蜜,逐次登十地菩萨的次第,最后成就佛果。他不但融入各学派的见解,同时还有个人修持的经验;不论是初学者还是修行多年的行者,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我们应将佛法修持视为一个循序渐进的修心过程,这十分重要。正确完成一个步骤之后,它自然会引导我们踏出下一步。同样的,在所有的加行修持当中,我们首先应该完成的就是皈依加行
一九八八及八九年,创古仁波切接受美国那洛巴佛学院的邀请,针对莲华戒菩萨所造的《中观学派修道次第论》上卷及中卷做了系列的弘法开示。仁波切以清晰的言词、简单的比喻,将修行次第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从慈悲心、菩提心的启动,到空性的见道过程,以及透过修行六波罗蜜,逐次登十地菩萨的次第,最后成就佛果。他不但融入各学派的见解,同时还有个人修持的经验;不论是初学者还是修行多年的行者,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其实咒语不只是可以念诵的,也是可以学习的。但是我们很难看得懂,那么我们是可以看着白话文来学习。我们每天早上起来念诵百字明咒是很好的,早上是非常适合念诵百字明的
(名数)此四念处观有二种:一云别相念处,二云总相念处。别相念处者,如上分所观之境为身受心法之四者,追顺而别别观之也。但于第四法念处,有杂缘不杂缘之二者,不杂缘法念处,唯观法之一境,杂缘法念处,于身等四境或合观身受之二者,乃至四境皆总观之
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但是因为修行者的根基不同,因而所采取的方法也不同,所以叫八万四千法门。我们现在就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选择了大圆满法和净土法两个法门,都是求往生的方法--大圆满法是即身成佛的方法、活着往生的方法;净土法(往生法)是临终往生的方法。 第一,即身成佛的大圆满法
一九八八及八九年,创古仁波切接受美国那洛巴佛学院的邀请,针对莲华戒菩萨所造的《中观学派修道次第论》上卷及中卷做了系列的弘法开示。仁波切以清晰的言词、简单的比喻,将修行次第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从慈悲心、菩提心的启动,到空性的见道过程,以及透过修行六波罗蜜,逐次登十地菩萨的次第,最后成就佛果。他不但融入各学派的见解,同时还有个人修持的经验;不论是初学者还是修行多年的行者,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