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于一切法如实正知, 无有罣碍, 是佛之智, 故名如实智。

四如实观 — 大乘行人在三贤和十圣之间, 尚须经过四加行, 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 所谓四加行, 即修四寻思观, 能得四如实智。 行者对四寻思寻求思察, 以此推求之观为因, 而生即可决定之智, 不惟了知所取所缘之四寻思中的名等四法, 是自心所变, 假有实无, 且也了知能取能缘的名等四法, 亦为假有实无, 谓之四如实观, 或四如实智。 如实者, 谓恰如真如实性, 毕竟不可得。 … 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

四如实观 → 四如实观 — 大乘行人在三贤和十圣之间, 尚须经过四加行, 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 所谓四加行, 即修四寻思观, 能得四如实智。 行者对四寻思寻求思察, 以此推求之观为因, 而生即可决定之智, 不惟了知所取所缘之四寻思中的名等四法, 是自心所变, 假有实无, 且也了知能取能缘的名等四法, 亦为假有实无, 谓之四如实观, 或四如实智。 如实者, 谓恰如真如实性, 毕竟不可得。 … 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

权智实智之一心三观 → 权智实智之一心三观 — 如来所证的一心三观, 是实智的一心三观, 而如来所说的一心三观, 却是权智的一心三观。 … 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

极微假实 → 极微假实 — 胜论师言极微为圆常, 更无生灭, 虽空劫之时, 亦离散而意游于空中。 小乘之经部成实谓现在为实有, 而过未为无。 小乘之有部宗谓极微为三世实有, 常恒不变, 只依众生业力之有无而有作用之生灭众生业缘未熟, 微体未起作用之位, 为未来之极微, 正起作用, 集成根境, 从而为现在之极微, 作用已, 再为体, 为过去之极微。 极微体法虽为恒有, 而其作用, 则生灭无常。 故胜论异于常经。 然则未和合之第一位极微之微, 为实法。 所和合之第二位色聚之微, 亦为实体也。… … 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