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报告人简介: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无机合成和制备化学基础研究,特别在以化学储能功能化为导向的无机固体材料的合成方法学、精准合成和宏量制备方面开展研究工作。2012年以来,以第一/通信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Energy Environ. Sci.、Adv. Funct. Mater.等发表SCI论文32篇 (10.0以上10篇),他引和评价1856次,单篇最高他引290次,7篇入选ESI高引论文,2015年入选RSC期刊“TOP 1%高被引118位中国作者”榜单,H指数为36。截止目前,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项,参与科技部973项目2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
近日,我校创新中药研究院林国强院士团队田平研究员受邀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发展的手性超强碱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通过与传统手性叔胺催化剂的比较,突出了手性超碱在反应活性和反应立体选择性控制上的卓越优势,在创新中药和天然药物合成上有潜在的应用和参考价值。综述文章 “Activating Pronucleophiles with High pKa Values: Chiral Organosuperbases” 于12月1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尖的化学前沿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IF = 12.257)(DOI: 10.1002/anie.201913484)。 不对称催化极大地改变了化学合成的工艺,并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达到了技术上接近或有时甚至超越自然生物过程的水平
讲座地点:腾讯会议988668323 专家介绍:台启东,工学博士,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及博士学位。2014-2015年及2017-2019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天然产物合成实验室”研究方向为稀缺活性天然产物的高效全合成,以及相关的合成方法学、化学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研究。旨在为具有重要价值的稀缺活性天然产物量身打造新颖的合成方法学,在此基础上发展高效、实用的全合成路线,为进一步的化学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具体分为四个研究方向: 1.新颖合成方法学和合成策略的发展 2.活性天然产物的高效、实用全合成路线开发 3.重要活性天然产物、药物分子及其类似物的化学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研究 4.重要药物分子的新工艺开发 1982年生于湖南湘潭,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上海有机化所获博士学位、后赴The Scripps 研究所任研究助理
主讲概况:汤育欣,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助理教授,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取得应用化学学士和材料学硕士学位,并于2013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博士学位,2013-2018在南洋理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能源化学工程的研究,在材料化学领域的专业期刊(Chem. Soc. Rev. JACS 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发表学术文章90余篇,引用超过5600次(谷歌 Scholar),H index = 43,授权美国专利和新加坡专利各1项,申请美国专利5项(其中3项专利转让)。他于2012年与2013年获得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以及“世界未来基金会”优秀博士论文奖,2017年入选JMCA新兴研究学者
报告人简介:朱满洲,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杂化材料结构与功能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化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杂志Nanoscale和Nanoscale Advances副主编(2020-)
超分子材料研究团队现有教授一人,青年后备人才两人,博新计划博士后一人。团队负责人石峰教授,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团队在国际上较早开展了微米及以上尺度构筑基元的“宏观超分子组装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为体相超分子材料的构筑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学术简介:白玉,北京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质谱的复杂体系生物标志物超灵敏检测新方法研究,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和Chem. Sci.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总他引3400余次,H-index 36。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项,申请PCT国际专利1项;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21年)、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3年)和多项面上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参加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项,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拓扑结构是决定聚合物理化性能的重要因素,可对材料应用范围造成影响。例如,线性聚合物被广泛用于热塑性材料,而(超)支化聚合物适用于润滑剂、药物递送等。近年来,随着前沿领域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控制聚合物拓扑结构对提高高端材料性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周海峰,男,汉族,1979年3月生,湖北秭归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楚天学者,三峡学者。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宜昌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顾问,三峡大学首届“四有”好老师。自2014年以来历任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现任生物与制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