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e
从南京工业大学了解到,该校刘晓勤、孙林兵教授课题组研发出一种智能吸附剂,实现了对二氧化碳的低能耗、可控式捕集,有望大幅降低工业过程中气体分离的能耗。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化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 “我们课题组首次将一种强吸附活性位,引入到光响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中得到一种智能吸附剂,该智能吸附剂能够通过响应分子与活性位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对CO2的低能耗和可控性捕集
近日,我校创新中药研究院林国强院士团队田平研究员受邀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发展的手性超强碱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通过与传统手性叔胺催化剂的比较,突出了手性超碱在反应活性和反应立体选择性控制上的卓越优势,在创新中药和天然药物合成上有潜在的应用和参考价值。综述文章 “Activating Pronucleophiles with High pKa Values: Chiral Organosuperbases” 于12月1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尖的化学前沿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IF = 12.257)(DOI: 10.1002/anie.201913484)。 不对称催化极大地改变了化学合成的工艺,并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达到了技术上接近或有时甚至超越自然生物过程的水平
拓扑结构是决定聚合物理化性能的重要因素,可对材料应用范围造成影响。例如,线性聚合物被广泛用于热塑性材料,而(超)支化聚合物适用于润滑剂、药物递送等。近年来,随着前沿领域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控制聚合物拓扑结构对提高高端材料性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具有非中心对称结构的极性光电功能晶体材料以自发极化为基础,表现出优异的非线性光学、压电、热释电和铁电等光电性能。但只有结晶在10种极性点群的化合物才能够产生极化效应,如何创新极性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的结构设计,利用基元协同实现偶极矩的排列一致、并在宏观上组装具有强极化特性的化合物来获得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晶体材料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福建物构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罗军华研究员领导的无机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研究团队,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西院“团队百人”孙志华研究员主持的“春苗人才”专项和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资助下,提出了固体相变对称性破缺诱导极化效应的策略,构筑了系列新颖的极性光电功能晶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