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男,1964年12月出生于福建安溪县。1988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1993年获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88-2005年在福建师范大学任教,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期间1998-2005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任博士后研究员、助理教授
讲座地点:腾讯会议988668323 专家介绍:台启东,工学博士,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及博士学位。2014-2015年及2017-2019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政策与制度 基本信息 招生考试信息 财务-资产-收费信息 人事师资信息 教学质量信息 学生管理服务信息 学风建设信息 学位、学科信息 对外交流与合作 其他 讲座时间:2023年1月9日 上午9:00 讲座地点:腾讯会议817-256-498 赵俊伟,毕业于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导,河南省多酸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化学会理事,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宝钢教育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多金属氧簇功能材料的发 光及光学传感、电化学生物识别器件和抗癌药物活性等 方面的研究,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Energy Mater.、Nano Energy、Coord. Chem. Rev.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70余篇,被引用次数近9000余次,H因子4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1项等17项,获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
【中国科学报】糖类催化转化领域研究获新进展(2022.12.26)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生物质催化转化研究室在糖类催化转化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该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2019级博士生孙朋垚,共同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冲,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王晨光研究员
克劳斯·米伦(Klaus Müllen)教授身兼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欧洲科学院院士,担任《美国化学会志》第一位外籍副主编,是享誉国际的有机化学家和高分子化学家。Müllen教授于1972年获得Basel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作为Director加入德国马普学会,致力于高分子碳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李平课题组,隶属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依托“分子与纳米探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学品清洁合成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分子与纳米探针中美合作研究中心和山东省高校化学成像功能探针协同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课题组围绕抑郁症、肝癌等疾病的早期诊疗问题,主要从事新型光学功能探针的构建,以及细胞与活体内生物活性分子化学成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和研究进展。研究结果为与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成像检测提供了新材料与新方法,有助于推动抑郁症、肿瘤等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早期诊疗研究
近红外吸收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性质,如对应的吸收区域位于生物窗口、能将光能转换成热能等,被广泛的应用于肿瘤的光声造影和光热治疗。但是普通的近红外吸收材料作为光声造影剂或者光热治疗试剂,容易被除肿瘤外的其他组织器官截留,在正常组织会呈现出影像信号,同时治疗过程中也会给正常组织带来创伤。而将分子影像、微创治疗以及肿瘤微环境有机结合的智能诊疗一体化技术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提高肿瘤诊断的精准度和降低治疗的副作用
方显杰,1983年生,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 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均相催化和碳一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烯烃高值化转化、催化选择性氰化和羰基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与应用性兼具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件
高辉 ,男 ,1983年11月生 ,山西保德人 ,kok官网入口研究员 、“南山学者”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 ,广州市高层次人才 ,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药品食品智能制造工程分会委员 ,主要从事计算加速药物设计 、计算赋能药物合成反应机制以及人工智能药学的研究 。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硕博连读) 2011-2016年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副研究员 ,2016-2018年在中山大学kok官网入口任特聘研究员 ,2018年以 “南山学者”骨干人才全职引进到kok官网入口 。同年 ,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办的“天河二号”超算优秀应用评选活动中 ,带领团队以 “杂环药物骨架合成机制的计算模拟”项目荣获“天河之星”
2016年06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期间(2015.08-2016.04)以博士研究生交流学者身份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物理系超快激光实验室交流学习;2016.07-2017.08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物理系超快激光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是用STM研究金属表面偶极子电荷转移对材料表面纳米结构的影响以及时间分辨双光子电子能谱仪研究金属界面界面态信息;2017.10-2021.08 在德国明斯特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表面在位反应构建纳米量子结构、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物性表征,功能有机分子结构表征、物性测量。2021年09月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要从事低维纳米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的制备与表征。相关研究成果以一作或通讯发表在Phys. Rev. Lett.,J. Am. Chem. Soc.,Nano Lett.,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