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家
赵鹏大,数学地质、矿产普查勘探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获1992年国际数学地质协会克伦宾奖章
佟振合,有机化学家,1963年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毕业,198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主任、亚洲光化学会理事以及《Photochem. Chem.》等刊物的国际编委。多年从事超分子体系中的光诱导能量传递、电子转移和化学转换的研究,在微反应器控制的光化学反应的选择性、超分子体系中的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光催化活化惰性化学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化学反应中,能形成环状过渡态的协同反应统称为周环反应。协同反应是一种基元反应,其含义是反应过程中,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化学键破裂和形成时,都必须相互协调地在同一步骤内完成。因此,周环反应遵循微观可逆性原理
克劳斯·米伦(Klaus Müllen)教授身兼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欧洲科学院院士,担任《美国化学会志》第一位外籍副主编,是享誉国际的有机化学家和高分子化学家。Müllen教授于1972年获得Basel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作为Director加入德国马普学会,致力于高分子碳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化学反应中,能形成环状过渡态的协同反应统称为周环反应。协同反应是一种基元反应,其含义是反应过程中,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化学键破裂和形成时,都必须相互协调地在同一步骤内完成。因此,周环反应遵循微观可逆性原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是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自1955年中科院学部成立暨第一次学部委员大会召开以来,1957年、1960年、1981年、1984年、1992年中科院学部先后组织召开了第二次到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199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分子概念的出现,促进了一些有机化学家开展了缩聚反应及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研究,并通过这些反应相继开发出尼龙(聚酰胺)66、氯丁橡胶、丁苯橡胶、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一大批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及新材料,从而形成了“高分子化学”的研究领域。随着大批新合成高分子的出现,解决对这些新聚合物的性能表征,以及了解其结构对性能的影响等问题也随之变得很必要了,因此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一批化学家、物理学家投人了这方面的研究,渐渐形成了“高分子物理’’(含高分子物理化学)研究领域。随着高分子材料制品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迅速扩展,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原理及技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工程问题的研究日渐产生,从而形成了高分子成型加工及聚合反应工程研究的“高分子工程”研究领域
地 址:江西省南昌市**大道99号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蒙民伟科技大楼南楼616 会议内容:物理有机化学用物理和物理化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有机分子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有机化学反应机理。近年来,科学仪器与理论方法不断创新,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蓬勃发展,给物理有机化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物理有机化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次会议的宗旨是继承和发扬前辈物理有机化学家的光荣传统和科学理念,交流学术成果,探讨科学问题,促进合作发展,提升研究水平
赛默飞化学分析亚太区副总裁冯时翰,化学分析市场郑欣,材料表征全国商务李健,以及上海有机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傅伟敏,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暨科研管理处副处长杨慧娜和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研究员马志博士等双方代表出席了此次的挂牌仪式,双方共同展望了联合实验室的前景,并讨论了如何进一步加深合作等诸多事宜,就整体实验室采购方案,新材料研发合作等议题也交换了意见。 上海有机所创建于1950年6月,从开展抗生素和高分子化学研究起步,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1998年,上海有机所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以有机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导,围绕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新材料三大领域,重点突出健康和生命、环境和生态系统、资源利用与开发、新材料、能源开发应用等研究方向,共获各种科研成果奖348项并培养了非常多的*有机化学家
林 雄二郎,1962年生于日本群马县,日本有机化学家,师承向山光昭教授,现为日本东北大学理学部教授。(写真:实验室主页) 1. 新有机催化剂的开发及复杂化合物合成应用【1】 以二芳基脯氨醇硅醚作为有机催化剂的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开发。因和Karl Anker Jorgensen在同时期发现,俗称Hayashi-Jorgensen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