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句
《论语》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大多数人都知道前半句。有人曾经设问,三人中,一人是杀人犯,一人是抢劫犯,一人是偷盗犯,那么谁是我的老师呢?由此来反驳孔子这句话的不正确。 其实,这句话中的“三人行”的“三”是虚数,不是指具体的三个人,而是指三个以上的人,最低三个,多了不限制
佛教经典=Sutra; 《中论》一书有二卷,二十篇. 主阐述义理,即发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 在学习论方面,提出“学者者所以总群道”,“圣人亦相故学”命题,认为“大义为先,物名为后”; 反对“鄙儒”务于物名,详于器械,考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流其大义之所极的倾向. 在艺德观方面,认为艺是德之枝叶,德是人之根干. 在名实论方面,提出“名系于实”的命题,认为实立而名从之,并非名立而实从之; 又提出“名同而实异 请直接于下方表格内删改修正,填写完正确资讯后,点击下方送出键即可。 (您的指正将交管理者处理并尽快更正)
人生大道:老子详解(人生大道,给你人生智慧,解忧之法让你明白世理,冷峻看世,心平气和。) 《人生大道:老子详解(人生大道,给你人生智慧,解忧之法让你明白世理,冷峻看世,心平气和。)》内容简介: 《老子》是道家经典,春秋时周守藏室之史官李耳所作,书言道与德,共五千言,为修道、治国、齐家、修身、处世之大宝,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中外大学者所推崇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威灵顿元帅失败而不气馁,明代李时珍,走千山万水,就问朱熹是何时的人,身教重于言教教子。 毅然杀猪给儿子,年轻时便立下“探奇于名山大川”的宏愿。给儿子猪肉吃,他的,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医药巨着――《本草纲目》
金刚经功德是有很多的,在我们学习金刚经的时候,也是需要让我们能一直保有好的信念,让我们能够坚守心中对金刚经的感悟,从而也是会让我们拥有好的感触,使我们真正的见识到金刚经的作用,让我们能拥有好的人生见解。 ‘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力。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无怪乎佛在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简介:《论语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是朱熹经过40多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后才最终写定的经典之作。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由他们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传世的《论语》、《孟子》二书,系孔子、孟子的言论辑录,是反映孔、孟思想的基本著作
7月15日上午,应学院邀请,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教授在线为我院师生作题为《从理学到心学:王阳明、朱熹‘格物’说之比较》的学术报告。本次学术报告是哲学学院2020年专题学术论坛之一。学院常务副院长姜宗强教授主持报告会,我院师生一百余人聆听本次学术报告
(例句)夜里上主在神视里对以色列说:雅各伯、雅各伯;他回答说:我在这里《创世纪46:2》 雅各伯自从在雅波克河边第一次被改名以色列《创世纪32:28》之后,他的新旧名字同时出现在《圣经》的一节(verse一句话)里- 例如“...雅各伯...以色列”或“...以色列... 雅各伯”的情况竟然超过80处,其中《依撒意亚先知书》22处,《创世纪》13处,《圣咏》12处,《耶肋米亚》和《米该亚》各有5处,甚至《罗马书》里也出现1次,限于篇幅,本文仅从出现较多的三部《经书》各举一例如下 -- 吾主发出一句相反雅各伯的话,这话临于以色列《依撒意亚9:8》 -- 雅各伯由贝尔舍巴(Beersheba)启程,以色列的儿子们扶自己的父亲雅各伯,和自己的孩子们和妻子,上了法郎派来接他的车《创世纪46:5》 -- 上主在雅各伯颁布了诫命,也在以色列立定了法令《圣咏78:5》 还有圣保禄写给初期罗马教会的信件里说:那时全以色列也必获救,正如经上所载:拯救者必要来自熙雍,从雅各伯消除不敬之罪《罗马书11:26》 上主自己为什么在给了以色列的新名字之后,还对旧名字雅各伯念念不忘?《经书》上为什么老是新旧名字相提并论?综合专门研究“梅瑟五书(Torah)”的圣经学家的解释大致是两个缘由; 一、雅各伯从小心存诡诈,偏偏又为上主所选,之间反差太大,必须经常并列,提示这两个名字是“同一人” 二、强调雅各伯才是“以色列人(Israelites)”的祖先(不是他的孪生哥哥厄撒乌) 由于达味建立的王国,在公元前九三一年分裂成以色列国(北国)和犹大国(南国)。在此之前,“以色列”纯粹是“人名” 是雅各伯的“新名字”;公元前九三一年之后,以色列除了“人名”、也可能是“国家名”,确实容易混淆。 在“梅瑟五书”里,当两个名字并列时,大致说来:如果说他是十二个儿子(十二支派)的父亲,通常会用雅各伯,但若要显示他是以色列人的祖先时,会用以色列(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形)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本句大意是:学问越是渊博的人,思考问题就越深远。“学’与“思”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两者不可或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