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灭
问:昙鸾大师说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是很好的吧? 常敏法师:是啊,信心念佛,无论是谁,都会不逆不违地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被阿弥陀佛愿力牵引,轻而易举往生净土。只是众生为三毒烦恼所执,以致沉沦五恶之海,不信阿弥陀佛他力的愿心,所以才会有所谓易往而无人的说法。为什么不把世事摆在一边,努力去追求听闻阿弥陀佛本愿大道的功德呢?难道不知获得永劫不朽生命,即可体味无量寿之乐吗?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 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无常就是生灭变化,这是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 消极的人看待无常,就灰心丧气,觉得一切都是“空”的,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当你笃定会跟你在一起一辈子的那个人,有一天要和你分开了,不是因为谁先离开这个世界,而是两个人开始过各自平行线的生活,甚至他是要和别人继续以后的生活,那会是怎么样的感觉呢? 洪荒的《你的伤只有自己懂》,就是在告诉你,那是什么样的感觉。 结婚三十三年后,发现先生有外遇,十天内离婚,真像是排骨牌排到最后几颗时,不小心碰倒了,所有的牌一次倒光,这时候,该感谢我们在这段时光里历经的美好过程,还是感伤到底是为了什么走这一遭呢? 有些东西,一直存在你的生活里,是那么理所当然,像空气,不失去,你都快要忘记,它的存在,并不是自始,也可能不是最终。 其中一种,就是爱
“高”并不是指空间层面的高, 我们需慢慢地认识及了解自己的心, “好的心”就会漂浮起来, “坏的心”就会不断地下堕。 也就是那些与心组合在一起的事物, 这些(现象)都是随着造作它们的事物(而生灭)。 要及时地意识到生起的满意或不满意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 看得透名利这一关,才是小休息;看得透生死的界限,才是大休息。 古今多少豪杰志士,都在名利二字上消磨尽了
修行心经就是要去感悟其中的含义,这样我们才能够知道心经讲的是什么,我们能够学习到什么,而且也会很好的了解到如何解决自己的烦恼。如果师兄现在还没有体会到的话,那么就是能够去了解心经白话文,这样对我们感悟心经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心经白话文解释: 观自在菩萨修习般若功夫,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不尽显其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
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 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塔可夫斯基之子亲自编导,由导演父亲塔可夫斯基 的珍贵自述贯穿全片,并以诗人祖父阿尔谢尼的诗 作相互呼应,娓娓道出电影诗人面对艺术及生命的 哲思与信念。片中更罕见地透露塔可夫斯基对部分 作品的诠释,为其如梦的影像世界留下注解。 以七部长片、一部短片的创作历程为经,对电影艺 术的思索及追求为纬,八段章节串起塔可夫斯基的 艺术创作与成长经历,在个人生命的生灭之间,镜 头下流动的诗性与灵性如祷词般信仰坚定、永恒不 坠
我们可以想象将时间快放一亿倍,那整个世界的生灭其实就像一场沙画表演,创造者挥舞着沙土绘尽善美,然后随着音乐的结束,将画面一把抹去。 从开始作画到画作完结是僧人们对时间的精雕细琢,但是美好如它,软弱亦如它,毁灭只要一瞬间。是不是因为心里都住着愿望,才会那样不舍